我带领一家企业风风雨雨走过来,在我看来,促使人类前进、不断走向新境地的最单纯的动力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这也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想弄个究竟。好奇的双眼总能指引人发现新的事物。人类在这方面有着天赋的才能,好奇几乎可算是人的本能。
兴趣。喜好或关切某事物。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不论这个“它”具体是什么,对它有兴趣的人总是会做得好过那些对它丝毫不感兴趣的人,而正是感兴趣,才能进一步以它为乐。
质疑。针对感觉不对的事物提出疑问。陈献章(明代硕儒)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有的知识并不都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正确的东西也会变得不正确。因此,质疑很重要。只有质疑才能不断从旧的、陈腐的树桩中抽出新叶来。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将以上三点精神付诸实践,便产生了另一种精神——探索精神。探索精神是行动的精神,实际落实的精神。
以上几个因素的总和就构成了我们经常说的创新精神——不断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寻求改变。换句话说,要有创新精神,必须同时发展以上几点因素。
不论在哪个领域,创新都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商业领域,顾客都是“喜新厌旧”的。就像你小时候我给你讲故事,一个故事讲了许多遍你也就听厌了,吵着要听新的故事。顾客更为任性,不管什么产品和服务,总喜欢最新的、最好的。经营一家公司,我深知,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做不到这一点,顾客很快就会流失,转而投向其他公司的怀抱。
世界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用他的一生和他的企业(福特公司)验证了他的名言——不创新,就灭亡。
1908年,福特用他研究创造的流水线和T型车征服世界,开启了美国的汽车时代。1918年,世界上奔跑的汽车中有一半以上是T型乍,直至1927年停产,T型车以1500万辆的销售量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然而,好景不长,20年代中期,T型车的销量开始下滑,这一时期的美国,消费者萌生了多样化的需求,而福特却固执地连续18年只生产T型车,相信T型车能拥抱辉煌。
亨利·福特因他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开创了流水线和T型车,将自己的名字开向世界,却反被流水线和T型车禁锢了脚步。他为创新精神的丧失付出了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福特汽车的市场份额由最高时期的68%降至20%。直到战争结束时福特公司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每月亏损高达900万美元。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对“创新”在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做了系统研究。在他的名著《经济发展概论中》,“创新”被定义为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引入生产体系,进行“新的结合”。新的经济学权威将企业管理创新分为十个方面,包括战略、流程、标准、观念、风气、制度等。
在企业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创新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不管是哪方面的创新,并不是所有“新”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创新。对企业而言,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繁荣兴盛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这种创新必须首先是有价值的或能够转化为价值的。没有价值或无法转化价值的“新事物”很快就会被淘汰,进而消失,不能算是创新。
创新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不要误以为“创新”是科学家和专家的专利,对某件事物持续了几年、几十年的研究,才能得出不同于他人的“新”东西。也不要误以为“创新”是天才的特异功能,只有那些脑子构造和思维方式不同于常人的人才能有不同于常人的发现。那些真正伟大的创新往往也是许多小的改进的综合体,其伟大便在于这诸多小改进的累积所产生的合力。
特别在企业管理创新中,除非特别专业的研发领域,你不需要是科学家和天才。论证这个观点,甚至不需要我举出某一家公司的某一个人或某一项创新作为论据。试想,有多少因创新而腾飞的企业,可能是生产一种适应需求的新产品,可能是对某种技术进行新的应用,可能开辟了新的市场,可能发现了新的供应和销售渠道,这些“创新”都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前人、科学家、专家和天才们都已经贡献了心力,为你的创新做了铺垫,你要做的是进行一种“新的结合”,正如苹果公司对已有电脑技术的新应用,戴尔对零库存销售模式的发挥……这些不难,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心,能否想到。
当然,许多创新需要长年的知识、经验积累和天才的灵感,我只是强调,在企业管理创新中,每一点微小的进步积累起来都可以促成巨大的飞跃。不要误以为创新很困难就放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