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个凉爽的英国秋天傍晚,我们三人和其他客人,不约而同聚在我们任教的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里的酒吧。土生土长的澳洲人艾玛(Emma K. Macdonald),做了件完全出乎大家意料的事:她点了一份典型的温布顿(Wimbledon)夏日饮品,皮姆之杯(Pimm’s)。她并没有说这是个好主意,也没有称赞克兰菲尔德的皮姆之杯,就只是点了这款酒。团体大多数人,就立刻跟她点了一样的饮料。
商业界理所当然地着迷于净推荐者分数,以及衡量同侪推荐的其他指标。其他顾客说了什么,对我们的购买行为影响甚大。但是,有一个甚至更有影响力的接触点,营销人员却很少思考,也几乎没有衡量,那就是:观察其他顾客真正做了什么。
我们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项说法。最近,我们对北美与欧洲的14,000人,进行为期一周的品牌接触点分析。我们要求每一位参与者,在手机、软性饮料、科技产品和电子产品四个分类的其中一类,选择一个品牌,并回报自己在实验的那一周内有关那个品牌的体验。我们使用研究机构「MESH体验」(MESH Experience)的即时体验追踪方法,在接触点发生时,透过结构化的文字简讯收集资料。
我们挖掘回传的69,000则文字简讯资料后发现,顾客观察其他顾客的现象不只相当普遍,对塑造消费者的品牌观感,更是惊人的重要:在手机和软性饮料中,观察其他顾客就和口碑推荐一样重要,而在科技产品和电子产品中,甚至比口碑更重要(见下表)。整体而言,同侪观察的重要性,与公司花费几十亿美元所做的品牌广告不相上下。
虽然我们出于偶然才发现这件事,但它确实合理。身为家长,我们被教导言教不如身教(社会心理学家会感到熟悉,这对他们来说,类似于「描述性规范」的概念)。当其他人在摇滚演唱会乱丢垃圾,我们会对场地的脏乱表示恶心,然后偷偷摸摸跟着乱丢。近期一项实验显示,若提供某国公民有关邻国接纳移民人数的资料,并询问他们自己的国家应该接纳多少移民,受访者回答的人数,会受到邻国移民人数资料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康纳曼(Daniel Kahneman)所谓的「系统一思维」也适用:若我们必须作很多决定,那么节省精力的方法,就是假设如果其他人都在使用某项产品,那这产品应该不错。
所以,营销人员能对此做些什么?第一,很重要的是,思考产品在被使用时,也能凸显品牌特色的方法,而不是只有在消费者购买的那一刻推广品牌。如此一来,当朋友在使用那个产品时,我们就会注意到它。苹果的早期iPod广告,聚焦于把iPod和独具特色的白色耳机联系起来,即使iPod本身没有被看到,耳机也能被看到。
第二,如果决策不是个人来做,而是由团体决定,那营销人员可以试着赢得整个群体的青睐。我们追踪的一家全球饮料制造商,不仅传达这项产品是「团体可以一起享用」,更推出团体折扣。(而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的酒吧,正对艾玛采取她点一杯皮姆之杯,就给她一壶的方案。)品牌调查显示,可口可乐的客制化瓶身,已经协助它获得「适合分享」的品牌属性,这也是驱动饮料购买的前三大属性之一;让「分享可口可乐」宣传活动成功的效应之一,就是正向的同侪观察。
第三,向消费者的同侪展示那些消费者平日不为人知的行为。只要在网站添上一些关于多少人正在购买的数字,就能增加销售和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还有,如果那些数字是我的群体的购买行为,那又更好了:如果饭店提供自家饭店内重复使用浴巾的统计数字,而不是劝导客人爱护地球,人们就比较可能在那家饭店内重复使用浴巾。
第四,让同侪观察成为产品发布的一部分。和记黄埔(Hutchison)在新加坡发布一款早期手机,也就是可以用于社交媒体的INQ时,捷运促成消费者迅速接受这款产品:企业透过追踪即时体验,发现人们在傍晚通勤回家时,会特别注意其他乘客的手机。所以,公司动员一群年轻人,请他们拿着明亮、多彩的手机,沿着捷运车厢漫步。
这些策略成效如何?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希望能从营销人员那听到更多讯息。因为我们和绩优公司提起这项研究时,他们都有共通的反应。经理人立刻感到震惊,因为这个被忽略的接触点,竟有如此明显的重要性。不久之后,他们就宣称那是公司里其他人的问题。
营销传播人员,负责提升付费媒体的功效,服务人员负责改进净推荐者分数。也许我们该先问问执行长们:有任何人负责追踪同侪观察的重要性吗?而在传播专家大军和他们的机构中,谁的工作是确保这个免费的接触点是朝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