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后勤和战术而言,我们计划的每一件事情都成功地完成了。在战争的白热化阶段,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越南战场进行每年上百万兵力的运送,而且,与历史上的任何一支军队相比,我们在食物、衣物、住宿、兵器、弹药和一般补给品的供给上都是最好的。就战场条件来说,我们的军队根本就是不可能打败的。随着战役一次一次地进行,北越军队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然而,最后获得胜利的却并不是我们美国,而是北越,为什么我们战役上不断胜利却最终失败呢?
一位当年越南战争的高级将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除了拥有东南亚人数最多的军队以外,北越方面根本就无法与有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支持的南越方面相提并论。南越和美国之所以失败,并非是资源上不如人,而是战略上不如人。北越的胜利靠的是正确的战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正是《孙子兵法》中胜利的最高形式。
北越军事战略的最初制定者是武元甲将军。1944年,武元甲成为北越游击军队的首领,后来他一直是北越军队的总司令和越南的国防部长,1974年和1980年才分别卸任。武元甲的战略来源于毛泽东的革命战争三阶段论:第一阶段,被动防御并进行政治动员;第二阶段,游击战争,削弱敌人有生力量,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第三阶段,大反攻。1954年,武元甲开始了反法战争的第三个阶段,取得了奠边府战役大捷,完全表明了这种战略构想。在反越美盟军的战争中,武元甲采取了相同的策略,他解释说:“我们的战略是持久战,只有坚持长期作战,我们才能最充分地利用我们的政治力量,克服在物质方面的缺点,把我们的弱点转化为优势。我们必须坚持原则,保持和增强军事实力,只在有把握取胜时才与敌人战斗,只要有可能失败,坚决不能对敌作战。”
北越共产党的战略是建立在他们绝对拥有优势的资源基础之上的:战斗的意志。正如19世纪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战争需要政府、军队和人民的目标统一,而这种统一目标在美国却从来没有实现过。北越方面正好相反,上上下下都统一在“人民战争”的目标之下,正是这一点才使持久战成为可能。对此,潘文东总理是这样解释的:“美国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美国不想打一场遥遥无期而又不知胜负的战争。我们可以比他们坚持得更久,最后我们一定会胜利。”北越一方面通过有限的军事介入和巴黎和平谈判,成功地拖延了战争的持续时间,另一方面又积极进行外交活动,分化美国的西方盟友,促进美国国内的和平运动,这就瓦解了美国继续战争的意志。
美国的军事反应的有效性受到了两个关键因素的限制:目标是什么和谁是敌人?美国是在支持南越政权反对北越并在军事上击溃北越呢,还是在反对全球共产主义?由于在目标上缺乏一致的意见,美国陷入了混乱,谁也搞不清到底是在与谁作战:北越共产党?北越人民?东南亚共产党?也搞不清战争的范围究竟在哪里:政治的?军事的?意见不一致和政治重心在官方和民间之间的游移,对确立一个一致的长期战略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由于北越的战略前后一致,富有生命力,所以即使在战略实施中出现一些失误也不会造成致命的后果。在发动大反攻的决策上,武元甲无疑是过分草率了,以至于1968年和1972年的两次大反攻都遭到溃败,使北越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作为总司令的武元甲也被别人取代。他的继任者认为,“水门事件”大大削弱了美国总统的权势,美国要对新的攻势组织有效的反击已不大现实。1975年4月,在美国从南越撤回所有滞留人员的第二天早晨,北越军队攻入了西贡总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