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绩效考核指标都包含定量和定性元素。定量元素包括:确凿的数据以及“是”和“非”的决定。定性部分基于判断,并且会根据不同决策者的不同反应而变化。确凿的数据提供了一种绩效考核指标,具有一定作用,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论什么形式、什么学科领域的组织,都是通过预算过程来运作的。这个过程包括测算收入和支出、对预算和实际绩效进行对比,以及任何其他财务指标。无论多么复杂,所有的会计系统测算的都是组织得到了多少、输出了多少,以及在某段周期结束时还剩下多少。可以针对以下方面进行比较:人员数量、人均收入、人均投入、减去支出之后的收入剩余、是否按时完成项目、返工量,以及取决于不同组织类型的其他标准。
没有一套绩效考核指标能够充分描述组织和部门的绩效。每个组织也有着自身的优先事务、自身的文化和关注点,并且在有限而特定的环境中运作。然而,不同组织的事务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具有相似性。如果我们只关心是否达到了目标,可以通过定量的指标如“是”和“非”来进行绩效评估。我们也可以通过三个项目要求来测算项目绩效,即是否达到了规范、符合配送标准,以及成本控制情况。常见的量化指标包括:
- 是否达到财务指标
- 是否达到了减少成本的目标
- 改进产品及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利益
- 对于资源的有效及高效利用所产生的结果
- 是否提高了客户和供应商的满意度
- 是否推出了新产品
- 是否减少了浪费和返工
- 是否达到了管理、发展方向和领导方面的要求
- 是否作出了判断和决策
- 是否提供了资源或者开发了基础设施
- 你的下属是否得到了发展
以上任何一项活动的结果都可以被加以测算。这些指标也可以根据组织的动态变化而改变,这要取决于组织对“优秀的绩效”的定义。
定量指标产生的数据说明了在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用这些数字来预测未来的绩效,但后者在目前还尚未实现。每个组织都希望他们对未来的预测能够成为现实,但直到他们完成工作后才知道这一切都“仅仅是预测”。我们或许都曾听财务顾问这样说过,过往的业绩并不作为对未来的估计。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所有组织。有人预见到互联网公司的大量灭亡吗?有人预言过世贸中心会被摧毁吗?有谁预测出安然和世通公司将会崩溃,股票市场整体下跌,硅谷大规模裁员?类似这样的突发事件阻碍了人们实现对未来绩效的预期。针对上述例子中的消极结果,组织中的各部门都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因为那些不好的事终归是发生在组织中的。
关键问题是认准机遇然后测算进展。寻找相关数据,测算并不需要精确到小数点以后。我们会优先考虑定量指标的方式,但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些计算出来的数字能够为我们增加价值。
如果仅仅依靠定量指标,那么当前的目标或许能够实现,但将来的机遇也可能会被舍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组织被分裂成为各种“自私自利的小团体”。目标实现了,但组织的“联合执政”体制被摧毁了;目标实现了,而代价就是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恶化;目标实现了,但政府在未来的行动也许会否认这些利益,一些法律和法令将会被废除;目标实现了,但遭到了道德方面的质疑。诸如此类的行为具有破坏性。因此,虽然“达到目标”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中至关重要,但是仍有一些实践是不被接受的。而定性指标作为分析判断的方法之一,拓宽了绩效考核指标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