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在《徒步归行》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借英雄姿。”赞美依靠、凭借的功效,表现乐观、豁达的胸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很多创业者,都是善于巧借东风,白手起家,成就了伟大事业的。
《三国演义》中描写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浓墨重彩,叙述很详细,来龙去脉,颇为清楚。其中,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巧借之谋略,表述得淋漓尽致,大加赞扬。作者突出描写了两件大事:一是“用奇谋孔明借箭”,周瑜刁难孔明10天造箭10万支,孔明用东吴之布幔束草战船20只,在大雾茫茫之深夜四更时分,袭扰曹营,曹军于重雾之中不敢出来应战,拨水军弓弩手射箭御敌。万箭齐发尽皆落在东吴兵船两边束草之上,诸葛亮“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条箭”。二是“七星坛诸葛祭风”,周瑜为破曹操因风向不对难施火攻之法而忧愁患病卧床,诸葛亮深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此,周瑜恳求帮助,诸葛亮表示要借东风助之。于是,通晓天文气象变化的诸葛孔明,预测算定了近期东南大风发作时间,教周瑜用兵破曹,为了卖弄神秘,故意摆设“七星坛”祭神,“巧借东风”,协助东吴“火攻”曹营,“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火趁风威,风助火娶势,曹寨连环船只,尽皆着火……于是赤壁之战以弱胜强以曹操失败告终。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就会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了。在赤壁之战中,刘备从北方“流亡”到江夏,还没有站稳脚根,诸葛亮也是村野农夫刚涉足战场。这两件大事的发生、发展、结果,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此以后,诸葛亮名声大振,为刘备三分天下得其一立下了大功,可见巧用谋略对成就事业是多么重要。
刘备从草席庶民跃居蜀汉皇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白手起家创办企业人士学习的楷模。《三国演义》说,他在闲居许昌期间,一天,曹操约他赴宴,刘备不明曹操用意,但又不敢不去。席间,曹操说,袁绍等人都是庸碌之辈,不久就要成为阶下囚。英雄应量包环宇,气吞天下。刘备问:“那谁是英雄呢?”曹操用手指着刘备,又用手指了一下自己,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听得这话,刘备一惊,手中的筷子掉到地上。此时,正好外边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身捡起筷子,说:“雷声一震三威,真可怕!”曹操大笑:“大丈夫还怕雷吗?”刘备说:“圣人听见惊雷都改变颜色,我怎能不怕呢?”刘备的巧妙应对掩饰了窘态,其宏图大志深藏不露,麻痹了曹操。于是曹操轻视了他,以为他也是无用之辈,放刘备自立而去……刘备能在曹操眼皮底下逃脱出来,可见他谋略过人。在接受诸葛亮“隆中对”韬略之前,南征北战,打胜仗、打败仗,都是小打小闹。他与诸葛亮结合以后就大不一样,战略目标明确坚定,征战不在于局部胜败,而着眼于要塞的争夺,深藏不露运用谋略,借荆州要塞为立足之根据地,借蜀川之富庶成就蜀汉帝业……
经营管理者、经理人,要创家立业,要获取经营管理成功,都必须依靠三种力量:一是智力,即重视人才;二是财力,即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三是权威的影响力,即努力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一定时期里,任何企业拥有这三种力量都可能是有限的,并且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难免会发生某个方面力量短缺的时候。这时就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来支持,达到相对平衡,一鼓作气,去获取经营成绩。
1979年,笔者在某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时候,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时住房很紧张,单位里很多人没有宿舍住,大家都渴望单位领导能够筹集资金建造宿舍楼解决住房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省农业厅有意在惠州投资6万元建造种子仓库500平方米。有人提议借筹建种子仓库的东风筹建宿舍楼。这在当时,好像是白日做梦。建一栋4层宿舍楼,约800平方米,按当时建筑造价估算要6万元,而农业局是事业单位,可动用的资金只有3000元。但从另一方面分析,如果上级同意借修建仓库的机会建筑员工宿舍楼,则可以多争取一点拨款数额;在划拨计划牌价建筑材料指标的基础上,也可以多争取一点计划牌价钢材、水泥、木材……这样一分析,大家都认为的确是一次机会。于是两件事并作一件事做积极争取,结果如愿以偿,跑步(部)前(钱)进。派人到省农业厅反复游说,取得支持,投资拨款与建筑材料划拨指标都成倍增加。一年内建成了种子仓库和宿舍楼。当大家住进新房子的时候,那种喜悦真是难于言表。
这件事,给笔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引起永不磨灭的经营理念思考,对后来的经营管理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借力办事可以成功经营业务。1988年,笔者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几个人,办公地点也非常简陋,银行账户中也没有多少资金,被人称呼为“皮包公司”;被同行业者讥讽为“指土为楼”,扰乱了房地产开发市场。笔者虽然有点难堪,却也满怀自信,心境坦然。自喻“指土为楼”就是“点石成金”的别名词,就是要用“点石成金”术,搞好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
那时正好是经济建设的低潮时期,惠州市麦地路改造指挥部为解决拓宽道路的资金困难,定价每平方米350元转让路边的建设用地。其他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嫌定价太高而不问津,我们却抓住这个好机会,只花费少量资金缴交定金就把双湖塘一片,下埔路段的大部分路边建设用地拿到手;并且很快以委托代建的方式与多个企业合作,筹集到大笔资金,建成一大批商品房:双珠楼、明珠楼、龙珠楼、珍珠苑……就这样,把麦地路改造指挥部的3万多平方米建设用地变成了企业的建设用地,变成了11万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并且销售一空,创造了巨额利润。正是这“巧借东风”的办法,“指土为楼”变成“点石成金”术,建成了高楼大厦。通过借外单位的财力,借路改指挥部的权力,企业实现了很好的经营效益,产生了飞跃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巧借东风,点铁成金”战略,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术上是否能凭实力打歼灭战,速胜速决;否则搞不好就会“弄巧成拙”、“点金成铁”。
速胜速决就是说速度要快,速度是力量,速度是企业经营取胜的重要条件。古人说“时者,金也”、“寸阴,寸金”。现代社会有口号说“效益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这不仅包含了时间与金钱的等价关系,还包含了时间可以增值的道理。速度之所以重要,从简单的力学观点看,是因为速度快慢决定产生力量大小。在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速度越快力量也越大,所以“兵贵神速”。从经营的角度看,速胜速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项目决策阶段,情报信息的获得要快而准,做出选择和决断要迅速及时;二是在生产阶段,资金投入要快,生产周期要短,成本要低,竞争力才强。最后,在销售阶段,新产品上市要快,营销迅速,快快回收资金。周转迅速,企业有限的资金才能为更大的生产规模服务。但是,“快”不是经营的目的,它仅仅是一种手段。只有效益才是经营者的最终追求目标,“又快又好”、“多快好省”。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经营者不仅要重视速度,更要注重效益。要善于把握节奏,善于“权衡”,力争不失时机,不耗“无用之功”,张弛得当。当速度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以效益为主,“时不至不可强生”。这样,巧借术、点铁成金术才能真正发挥效力。
现实中,“弄巧成拙”,“点金成铁”也是常有的事实。宋朝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记述,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否?”曰:“点金成铁,未之前用。至理一言,敢希垂示!”清朝孑L尚任《桃花扇·凡例》:“旧本说白,止作三分,优人登场,自增七分,俗态恶谑,往往点金成铁,为文笔之累。”说明了改写文章会发生“点金成铁”的结果;做事业,搞经营,也常常发生“点金成铁”的事实。笔者就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经营事务:1983年,笔者协助指导一个农村“万元户”发展养殖业,计划投资10万元,筹办一个养殖场。动工的时候,有人提议说按规模效益的观念,应该投资20万元,规模管理经济合理,经营效益才会更好。于是扩大规模,改成20万元的投资,缺10万元指望银行借款。谁知项目进行到一半,原本答应借款的农业银行突然说那笔专用贷款已被领导挪作它用,无法继续支持养殖场。这下解决不了后续资金,养殖场的建设只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造成资源浪费而彻底失败!这就是典型的“点金成铁”的失败教训。如果不听别人的馊主意,量力而行,按筹集到手的10万元小规模建设,绝不会造成彻底失败。类似的事情,在我们可以说是常见常闻,“画虎不成反类犬”!
可以这样说:初获成功可能带有偶然性,后来的成就,则多是必然的结果。搞企业经营管理,要面对现实,确定像“隆中对”那样的发展计划,然后敢于“巧借东风,点铁成金”。如何借,如何点?这其中的奥秘全在一个“巧”字。斗智不斗力,或借水行舟,或借鸡下蛋……无所不及,无所不借,总之为实现经营成果,努力奋斗定会收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