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资本主义安然度过长期停滞引发的生存危机,李嘉图强力推荐“自由贸易”作为解决方案。通过自由贸易,英国不仅可以缓解土地不足、解决粮食不足的现象,还可以限制利润率下降,提高经济增长率。反观《大陆封锁令》或《谷物法》,不仅与自由贸易背道而驰,还会给英国乃至其他国家带来损失。李嘉图尤其对《大陆封锁令》和《谷物法》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认为它们在牺牲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基础上,虽然提升了既得利益阶层的经济地位,但是激化了社会矛盾。
当然,早在李嘉图之前,亚当·斯密就已强烈推荐过自由贸易。不过,李嘉图却把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提升了一个等级。亚当·斯密已证明,各国对比较优势产业(即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的产业)实行专业化以后,再进行自由贸易的做法对所有国家有利。那么,不拥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国家是不是不用做自由贸易呢?又如,某个国家的所有产业领域与其他国家相比皆处于绝对优势的话,又该当如何?如果仅从表面上理解亚当·斯密的主张,那么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根本没有必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
不过,李嘉图却证明了“即便某国家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自由贸易给本国和参与当事国带来利益”。其中的关键是国内的商品交换比率(即相对价格)。假设在英国一套西装可交换2箱葡萄酒,而在法国能交换8箱。那么在英国生产一套西装到法国交换8箱葡萄酒,比在英国生产2箱葡萄酒有利可图。如此一来,英国国内产葡萄酒可能要减少2箱,但通过贸易交换8箱葡萄酒以后,反而还要多出6箱葡萄酒。由此可以得知,只要每个国家的商品相对价格有不同,就会出现通过自由贸易谋求相互利益的余地。
英国的毛织品加工和葡萄酒加工比法国优越多少(即具有多少比较优势)并不重要。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如今已成了经济学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正当李嘉图积极主张以自由贸易作为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突破口时,另一名经济学家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案,直至今日仍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他就是亨利·乔治(Henry George;1839—1897)。早在120年前,他撰写的《进步与贫困(Progress and Poverty)》在出版后就被翻译成8国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购买热潮。迄今,这本书累计已售数百万本,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经济管理类书籍。爱因斯坦读完此书后表示深有感触。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毫不犹豫地把亨利·乔治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之一。据说,孙中山在构思三民主义的时候,深受《进步和贫困》的启发,并通过三民主义给台湾土地制度的形成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在交通远不如今日发达的当时,亨利·乔治身在欧洲,却受邀远赴澳大利亚进行演讲。另外,近代经济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也在演讲中多次提及有关《进步与贫困》的内容。即便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在,该书依然被推荐为“具有社会意识的人群必读之物”。尤其是在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的今日,只为经济增长摇旗呐喊的保守知识分子,更应该阅读这本书。
亨利·乔治是公认最忠实于李嘉图地租理论的人物。和李嘉图一样,亨利·乔治也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就如哈佛大学的熊彼特教授承认的那样,亨利·乔治通过昼耕夜读,通透理解了古典经济学。
如果说李嘉图是通过细致理论领导当时经济学界的巨匠,亨利·乔治就是依据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面向大众推广经济学原理,并最终触动百姓心弦的草根经济学家。虽然他拥有经济学畅销书作家的头衔,但至今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承认他的经济学家身份。或许更贴切地说大部分经济学家根本就不认识亨利·乔治。亨利·乔治在普通大众中享有的声誉比在学术界里高很多,在国外的名声比在其出生地美国更大。
从亨利·乔治的著作题目《进步与贫困》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以来,尽管技术和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人类社会中最令他感到困扰的问题是,“极度贫困与巨大的物质丰饶共存”。亨利·乔治认定这种丰饶中的贫困是现代工业社会最大的谜题,而《进步与贫困》正是他为了破解这道谜题而苦思冥想后撰写的力作。整部书反映的是一名备受生活煎熬的普通人感受到的种种忧虑和疑惑,而非一名孱弱的知识分子在无病呻吟。不过,我们不能因此把亨利·乔治定义为失败主义者。和李嘉图或马尔萨斯等精神上给予他巨大影响的人不同,亨利·乔治坚信人类社会具有无限进步的可能性。而我们可以在《进步与贫困》中具体体验到他的信念。亨利·乔治认为,李嘉图的理论,尤其是有关地租的理论,蕴含着贯通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是人类历史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