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生产是一种一次(为很多人)生产东西的方式,主动从客户手里选产品,再放到制造商的手里去。在使用批量生产方法前,生产商制造待定购产品。一般说来,他们制造东西时全然不知以后是否有希望卖掉,只知道有客户就制。
在伊丽莎白时代,商店内并不是装满了待买的货物,而是挤满了很多手艺人在等着执行订单。采用了批量生产的方法,制造商也在提前没有订单的情况下大量生产货物,他们担心以后能否卖出去——这是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享受规模经济所付出的代价。
批量生产建立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原理的基础上,1776年亚当·史密斯在《国家财富》(The Wealth of Nations)中首次描述这些原理,并在18世纪90年代首次在美国像埃里·惠特尼火炮工厂一类地方开始实践。批量生产的方法利用高技术的劳动力设计产品并创建生产系统,利用最没有技术的劳动力生产标准化部件并进行组装(在专业化机器的帮助下)。最初使用这种方法的企业能把工人从农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直接送进工厂,不需要太大的限制。
批量生产中用的部件经常在别处制造,然后在一条被称作装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上组装在一起。结果是一个标准化产品,种类很少,成本很低,质量一般。工作是重复性的,工人被看作一种可变成本,按需要聘用或解雇。在按照批量生产原理设计的工厂里,装配线上任何一点停产纠正错误必须停止全线工作。
批量生产历史上具有巨大影响的事件是T型号汽车的出现,制造商是福特汽车公司,这种型号的汽车“于1908年10月1日咔嚓咔嚓地载入史册”。亨利·福特自己称其为“通用汽车”,当时非常受欢迎,到1913年底,在所有美国制造的汽车中,有一半是福特公司制造的。
为满足需求,福特公司的官方纪录显示:“(公司)在工厂里开始实行批量生产,福特先生推算:每个工人一直待在固定位置上做一项指定的工作,经过一个又一个环节,汽车组装成型,这样能省无数个工时。为检验该理论,1913年的夏天在密歇根的高地园厂区的地板上用绳子和绞车拖一个底盘。试验成功,现代批量生产方式诞生了!最后,每个工作日里,装配线上每十秒钟就能生产一辆T型号汽车。”
装配流水线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在生产T型号汽车的19年里,仅仅在美国就生产并卖出15 000 000辆。福特公司成为全世界每个企业家都羡慕的工业中心。在《营销革新》(Innovation in Marketing)中,西奥多·莱维特对福特公司的传奇故事持另一种看法:“(亨利·福特的真正天赋)是营销,我们以为他能降低卖价,以500美元的价格卖出上百万辆汽车,因为他发明的装配线大大降低了成本。可实际上,他是因为觉得能以500美元的价格卖出上百万辆汽车才发明了装配线。批量生产是结果,并非是降价的原因。”
直到日本人开始使用适时反应的技巧后,制造业才重新发生重大变革,后来,直到20世纪末期,因特网的发展才使买卖双方关系的主动权得以从制造商的手中转回到消费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