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简称为MBO)的思想最初由彼得·德鲁克提出,其后经由他的学生乔治·奥迪奥恩(George Odiorne)发展,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在其1954年出版的名为《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德鲁克列出很多未来经理人优先考虑的问题,列在首位的是:他或她“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德鲁克的传记作者约翰·塔兰特1976年透露,德鲁克曾说过目标管理(MBO)一词他最初是听颇有影响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一书的作者阿尔弗雷德·斯隆先用的。
凡事都有后见之明,显然,在开始管理旅程之前,经理们必须咨询名人指导。但是,德鲁克指出:经理人经常由于他称之为“活动陷阱”而看不到自己的目标。他们总是卷入当前活动而忘记自己最初的目标,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可能为了逃避组织现状不令人满意的现实而全身心投入这种活动。
当被公布为“惠普路”重要组成部分后,目标管理的思想向前推进一步,所谓“惠普路”是惠普电脑公司广受欢迎的管理模式。惠普公司的各层管理人都必须有发展目标,还要把它们与其他管理人的目标以及公司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具体的方法是写出规划表明如果达到此目标应该做什么,然后,让公司和协作单位里的其他人共同参与规划。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比尔·帕加德在谈到目标管理时说:
没有哪项管理政策像目标管理策略对惠普的成功贡献这么大,它与控制管理是对立的,后者是严格控制的军事化管理体系……而目标管理是一种整体目标明确、统一的管理体系,有很大的灵活性,允许人们在自己负责的领域以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实现确定的目标。
目标管理主张,过去只有几个高层管理人参与的规划程序应该允许组织内所有成员都参加。规划最后成型后,应该让所有的人都保证对其负责任,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目标管理战略要求组织监测各种业绩标准,这些标准用以保证规划沿着正确的轨道实现目标。如果检测发现规划达不到理想的目的,必须修改规划。
一个批评家声称:实行目标管理,只要规划好像不再通向最后目标,组织就总是篡改计划。与目标管理所要求的严格不变的目标相比,很多公司更喜欢使命声明中提出的模糊的整体目标。
后来,德鲁克自己也贬低目标管理的重要性,他说:“目标管理只是另一种选择,它并非是低效管理的灵丹妙药……如果你了解目标,它的效果就很好,但是有90%的可能性你不了解。”
目标管理的方法现在已不太受重视,曾广为使用的简称(MBO)已被买断管理所替代,“买断”指几个管理人将一个公司买下来以达到尽量为自己多赚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