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基本概念是全世界推销和销售相同的产品和服务,在过去的20年里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在越南的乡村能看见可口可乐,在塔什干能看见艾森哲,在尼日利亚能看见耐克鞋,这都已是屡见不鲜的事。也许最能反映全球化发展的数字是跨国世界贸易总值,作为全球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表现出来:1990年约15%,目前约20%,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计2015年时将达到30%。
据称该词用于商务领域至少应追溯到1944年,但是首次出现在营销学教授泰奥多尔·莱维特的作品中,他写了一篇题目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发表在1983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他在文章中预见“标准化产品全球市场会以以前难以想象的特大规模出现”。
在永续发展顾问公司200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我们能持续全球化吗?》的报告中,作者写道:“令人沮丧的是莱维特在文章中对全球化未给出一个强制性的定义,因此引发各种争议性定义,令人眼花缭乱。”
该报告作者声称他们看到了5 000多个定义,永续发展顾问公司最喜欢的一个是《经济学人》的两个记者所提供的定义。他们是这样解释的:全球化“指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思想和人员的流动更加自由”。
美国新闻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其《世界是平坦的》(The World is flat)一书中进一步推广了此概念,该书出版于2005年,由于书的标题所反映出的信息——世界现在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市场,使之在几本畅销书中名列前茅。
全球化受到推崇有以下几个原因:
- 全世界市场自由化的发展使西方跨国公司得以接近他们以往从未奢望的客户。
- 互联网使用方便,国际通讯价格低廉,最明显的表现为设在印度为欧洲和美国客户和公司服务的电话咨询中心。
- 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大国在迅速发展,如中国、印度和巴西,这些国家不仅对西方消费品和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比如,中国和非洲之间的贸易从1995年的3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20亿美元。
企业从两个不同的途径应用全球化战略。一方面,像吉列和海尼根一类的企业基本上仍然迎合当地的口味,只在几个集中的生产设备上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产品。海尼根的一个董事长最近写道:“所有地区的产品必须相同,为了保证质量,每隔14天我们的啤酒厂就把样品送到荷兰的专业品酒师那里去鉴定。”
另一方面,企业根据每个当地市场的特点调整产品和服务。其中有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如丰田汽车,现在已在几个国家有制造厂为当地市场生产汽车,还有可口可乐公司,其产品的味道每个国家都不同。可乐以前的一个总裁承认该公司很早以前就改变了全球化战略,他说:“我们以前是一个拥有大笔国际业务的美国公司,但是现在我们是一家拥有大量美国业务的大型国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