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国防部长们从来都是企业的大主顾,他们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大量先进尖端的产品。这些特殊产品必须满足严格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测试,也就意味着在测试方面必须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然而,谁也不能绝对保证一件产品合格另一件也同样合格!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国防部长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提高供应商的效率和效益。这样一来,用合理的价格买来高质量产品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他们最终列出一系列要求,并强加给供应商。这些要求规定了供应商的责任,却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去履行这些责任。至于采取何种方法,完全由企业自行决定。这些要求,其实就是基本的优化组织管理标准,其文字见诸于《盟军质量保证出版物》(AQAP)。如果某家公司想成为北约的供应商,首先必须由评估人员对其进行实地考察,看它是否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如果该公司能够满足上述条件,则可以为北约国家供货。两年后进行一次评估,进一步核实该公司是否为达标企业。如果该公司从第三方购买零部件,那么第三方也必须符合《盟军质量保证出版物》的所有规定。
许多非国防供应商很快便意识到‘‘优化组织管理标准”的价值所在,于是,也自愿执行上述标准。然而,盟军质量保证协议并非是虚设的东西:供应商光愿意执行该标准还不够,它还必须证明有能力达到标准。与此同时,执行标准时还应保证经济节约。
由此可见,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原则。首先,强调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入手。其次,为了表明愿意执行并能够达到上述标准,供应商还必须采取全面投入的态度。再次是经济回报。这三个原则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效率等于高质量和低成本。
西方产业界中的非军工产品供应商对《盟军质量保证出版物》表现出的极大兴趣,导致在许多国家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民用版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盟军质量保证出版物》及其形形色色民用版本的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出来。尽管许多评估人员把质量问题归因于分工不明细,权限不清楚,责任不明确,但《盟军质量保证出版物》之类的优化组织管理标准也仅局限于生产过程和技术培训这两项。此外,还忽略了对营销的管理。数年前,世界各国在国际标准组织(ISO)的协调下做出种种努力,企图解决上述问题。于是,出现了ISO9000系列标准,概述了分工、权力以及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ISO系列标准的面世,标志着在《盟军质量保证出版物》等优化组织管理标准方面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客户要求供应商严格执行《盟军质量保证出版物》(我们称之为“合同标准”),目的在于确保产品质量。说到“质量保证”,就意味着应白纸黑字详细列出所有重要步骤,并装订成“质量管理手册”,以便于客户有据可依,检查产品是否合格。
ISO系列标准的目的,是废除这些所谓的“合同保证”和“官方保证”,敦促企业向优化管理的方向迈进。其重点是放在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上。不过,权力和责任很难用概括性的字眼说清楚。
这里,我们想要说明的是,即使执行了上述标准,也不能完全避免出现客户无法接受的产品。譬如,错误的产品营销策略就可能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市场分析不足,可能导致厂家错误地把重点放到产品的某个性能上去;或者,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产品品种过多,致使批量生产周期缩短,提高成本。另外,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交货的质量没有问题,但由于多次返修的缘故致使客户维修费用上升,超过了客户可接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