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出生在罗马尼亚的约瑟夫·朱兰与爱得华兹·戴明一起推动了战后日本对于质量的发现进程。朱兰生于1904年,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曾在美国的西部电子公司任工程师,后来又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1953年,朱兰来到日本,这时戴明的质量管理哲学已经在日本掀起了渡澜。应日本联邦经济协会和日本科学家及工程师联谊会的邀请,朱兰花了2个月的时间研究分析日本的质量管理方法。
根据自己的经验,朱兰相信日本的成功是建立在高质量产品的基础上的。而这一点却一直被西方商业界所忽视。他们错误地认为.日本的成功完全是依靠低价格策略。20世纪60年代,朱兰试图去唤醒美国的管理者,日本已经崛起了。
20世纪80年代,当质量被世人重新“发现”时,通过朱兰研究所,朱兰和他的作品的地位日渐上升——尽管还难以摆脱戴明的阴影。1951年,朱兰出版了他的长篇巨著《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为表彰“他对推动日本的质量控制和促进日美友谊的贡献”,日本天皇曾授予朱兰 “二等旭保勋章”——这是日本对非本国国民的最高奖赏。
20世纪50年代,当约瑟夫·朱兰对台下日本听众娓娓道来自己思想的时候,日本高级企管人员热切地吸收着他的思想精华。而在西方,朱兰的听众主要是一些工程师和质量监督人员。因此,朱兰认为问题就出在这里。日本人将质量看做是组织的头等大事,而西方则将质量向下推诿,使这个问题仅仅成为一个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而不是管理层面的问题。
朱兰认为,美国的工业界在战后不知不觉被其他国家赶上,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他们一厢情愿地将亚洲竞争对手假设为模仿者而不是创新者;他们的核心领导层迷恋于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其他警示信号。
在朱兰的《质量计划》和其他著作中,他展现了质量哲学,它是建立在质量三部曲上——质量计划、质量管理和质量实施。朱兰批评了戴明(Deming)对统计数字的过分依赖,他的方法是以拥有唬人名字的“全公司质量管理” (Company-Wide Quality Management) (CWQM)为基础的。CWQM的宗旨是创造一种能向所有人传播质量观念的方式。
朱兰坚持质量是不能委托给他人的。质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授权的最初部分: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组织角度看,质量就是每一个雇员的目标,它是通过自我监督来实现的。朱兰的方法与戴明的方法相比机械论观点少了一些,而更侧重强调人的关系(尽管戴明的追随者否认这种说法)。
朱兰是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质量问题的。他指出:根据设计需求生产产品,并且剔除残次品来保护顾客。这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时候就开始这么做了。同样,古代的中国中央政府已经建立起了独立的部门去制定和维护质量标准。朱兰在《质量计划》中说明了质量并不是什么新课题。这听起来虽然简单,细想起来却是一个令人感到恐惧的问题。如果质量是这么一个自然的、基本的问题,那么西方为什么会将它忽略了呢?朱兰的言词是直来直去的,他不愿意将它们修饰得如何美妙以吸引人,但这确实影响了朱兰的思想与他人成功地交流。
朱兰的创造性在于他坚信质量的范畴大得多,绝不仅仅是规格说明和严格次品的检验。与质量有关人的方面才是关键性问题。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朱兰在西部电子公司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朱兰分析了公司扔掉大量小型电路断位器的原因。朱兰将整个生产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被动地坐在生产线的末端数着产生了多少次品。他找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并书面递交给他的老板。但老板反应冷淡,告诉朱兰这不是他份内应做的工作:“我们有监控部门,我们的工作就是从成品中找出残次品。如果要使产品一开始就合格,那是生产部门的事。”
对此,朱兰发展了他的有关质量的包容万项的理论:“从广义上讲,质量计划包括产品开发和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设定工序。更专业一点的话,质量计划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的活动:
- 认清顾客和他们的需求
- 针对顾客需求开发产品
- 开发能够生产这种产品的程序
朱兰认为,质量计划能够通过“一种步骤图……一些不可变更顺序的步骤”来指导生产。它们是:
- 分清顾客是谁
- 确定这些顾客的需求是什么
- 用我们的语言描绘出他们的需求
- 开发能够响应这种需求的产品
- 对产品尽可能地优化,同时满足客户和我们的需求
- 开发一种能生产产品的程序
- 优化这种程序
- 证明在操作状态下,这种程序是能够生产产品的
- 将程序移交给操作部门
在有关质量的众多方案中,朱兰的方法比起那些言简意赅的其他方法,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但也更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