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脑理论
罗杰·斯贝利(Roger Sperry)和他在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的同事们(列·波夫,1990)进行了大脑分脑实验。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实验。通过该实验,他们能将大脑两半球成功地切分开,并可以对两半脑的思维能力进行测试。通过测试他们发现,两半脑分别具有不同的思维和记忆方式。左半脑倾向于符号思维及语词思维;而右半脑则倾向于感觉意象思维。左半脑的功能是逻辑思维、判断、言语及数学推理;而右半脑则是梦想、感情、形象化及直觉的源泉。
创造性思维需要左右脑协同配合,一起发挥作用。顿悟的闪现和直觉的产生乃是右脑思维的后果。而要对顿悟进行分析处理,就是左脑的功能了。通过对高创造力的人的思想过程的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人特别依赖于大脑的直觉部分。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在他的思维转化为精致的方程式之前,他即是在很大程度上运用形象化思维的。
创造性思维过程
尽管双脑理论为创造力提供了解剖学的探究路径,但这并未说明创造性过程是怎么回事。华莱士(1926)曾把思想过程作了四个阶段的划分,即准备、酝酿、阐释及证实。按照华莱士的观点,酝酿阶段是输入信息后停止活动或变换活动内容的时期。这一时期似乎在促进创造性思想的生成。酝酿期包括两种现象。首先,在酝酿阶段,人们不会有意识地思考某一特殊问题。其次,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发生一系列无意识的心理事件。尽管“酝酿”代表着创造性洞见产生的适宜条件,但至少它是如何运作的就鲜为人知了。
为理解创造过程,接下来我们看一些思想流派(亨利,1991)。
①恩赐说
真正说来创造力是一种神秘的东西。顿悟、想象力、启发以及直觉似乎来无踪迹。有人甚至认为创造力带有魔幻色彩。它是外在于人类的一种东西,是一种超常的力量。天才现象对这种观念提供了例证。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音乐家以及作家似乎都具有这种非凡的潜质。在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力是天赐的礼物。
②偶然说
这种观点与天赐礼物的观念相对。偶然说认为创造力的出现纯属偶然。凡·安德尔(1989)以各种偶然发现为证据,借以说明偶然说的基本主张。免疫系统的发现起因于工作的暂时中断;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来源于错误的假设;天花接种的发现产生于日常的观察。
③个性说
这种观点认为,创造力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品质。人类拥有各种各样的禀赋和能力。只不过不同的人在程序上有所差异。许多东西都可以习得。然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或许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就难以习得了。它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些人似乎天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其他人却没有。不过,通过训练,人的创造力状况是可以改善的。前一章我们曾讨论过创造性思维的心理障碍。根据这样的理论观点,我们中心要做的是消除在人们心理上存在的创造力的障碍。
④联结说
这是最为流行的理论学说。按照这种观点,把一个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另一个领域,就可能会带来新颖的联结。这样的联结有可能成为创造性思想的基础。这种观念有一个专门术语,即双关联结。在科斯特勒(Koestler,1967)的推动下,这种观点广为接受。许多有分歧的思维技巧都企图从此观点中寻得理论支持。
⑤认知说
珀金斯(Perkins,1981)和韦思伯格(Weisburg,1986)认为,其实创造力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所依赖的不过是像辨识、推理和理解这样一些正常的认知过程,只是它对这些认知过程利用得更为充分而完备罢了。这种观点的本质在于,它认为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珀金斯转引了斯坦伯格的观点。后者认为洞见依赖于三个过程:选择性信息编码、选择性信息组合——综合适当的信息、选择性信息比较——把新旧信息联系起来。
认知说重在强调专心致志所起的作用。因为很显然存在这样的事实:许多发明家多年专注于某一问题。海耶斯(1989)断言:要作出出类拔萃的创造性贡献,需要付出10年的心血来认真做好准备。认知说的逻辑是,经过对某一领域作长期的深入思考,发现者在该领域正足够敏锐,他很容易注意到不同寻常的现象,而这恰恰有可能是很有意义的。珀金斯(1981)承认,对一些特别困难和特别复杂的问题,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受其吸引。因此,不同的人在对待问题的心理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创造力强的人具有很强的认知动机,他们似乎能对问题保持长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