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奈斯比(生于1930年)是一位未来主义者。曾在IBM公司和柯达公司做过主管,还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他的《大趋势》销售量过百万册。康奈尔大学曾经评选出三位著作销售量最大的校友——奈斯比的《大趋势》(Meoatrends),布兰卡特(Kenneth Blanchard)的《一分钟经理人》(The One Minute Manager),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
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一书使约翰·奈斯比成为一位伟大预言家。该书的销量逾800万册。约翰·奈斯比后来又创作了《亚洲大趋势》(Megatrends Asia)。
奈斯比在《大趋势》中指出:“想要预测未来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明白现在的状况。”并提出将要发生的十大关键性结构重组。在后来,其中一些预测被证明是完全准确的,而另外一些则显得不太精确。
“我们正在将一个工业化社会逐步转变为一个以信息创新和发送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这种观点现已被普遍认同,并被认为是一条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传统事物在80年代初期,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约翰·奈斯比已然是时代的先锋。最后,西海岸实验室内的一个规模很小的团队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交换技术。
“高科技(high tech)和高接触(high touch)二者并存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人类对每一项新科技的诞生都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一点成为约翰·奈斯比近年来继续研究和发展的主题。“科技进步的加速发展急切需求一种紧密接触。心脏移植术使人们对家庭医生和社区医院产生了新的兴趣,喷气机的发明使人们获得了更多面对面的接触。高接触就是人的本质的回归。所有的变化都是从局部产生,自下而上的。若你能对一个局部事物看得很清楚,那么你就会观察到一个正在变动的状态。记住,高科技和高接触二者可以兼得。你虽然不能阻止科技的进步,但你若拥有高接触,就不会犯错误。联邦快递拥有所有可靠与高效的现代通信设备,但它的成功还是建立在一种高接触的形式上:亲手传递。”
“我们已没有在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国家经济体系内运作的权利。我们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部分。我们一定要放弃那种认为美国就必须保持世界工业化领导地位的想法,这样我们才会迈向新的目标。”奈斯比敏锐地判断出当时正呈现出来的全球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力量,而他关于美国变化的感觉却引起了争议。奈斯比还深入研究过被他称为“全球诡论”的思想,他相信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那些小企业所显示出的能量也将越来越大。
“我们应从注重短期利益和财务回报转变到注重长远利益、并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在过去的16年间,这种趋势正逐步变为现实。
“我们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小企业还是附属企业,又重新发现了能自下而上采取创新措施,并由此有所成果的能力。”约翰·奈斯比预计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风行的“赋权承责”将不再仅仅局限于经理层,而会广布于企业内各层。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在从倚重于机构帮助转变为偏重依靠自我。”某些工作方式的发展趋势,比如“可雇性”(employability),已经表现出企业只要聘用少数几位拥有销售技巧的专家就足矣。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能被迅速共享的时代,过去那种象征着民主政治的框架已经过时。”埃尔文·托弗勒在他1970年所著的《未来的震撼》 (Future Shock)一书中曾这么说道,尽管现在还没有这种变革的迹象。
“我们为了适应信息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过去那种依赖等级制度的组织架构。这一点对商业团体来说特别重要。”过去十年中最伟大的趋势之一是网络的发展。它是在供货商、竞争者、企业内部和全球范围内,以人们料想不到的各种方式发展。网络这种以前没有人预想到的东西因科技的进步而成为现实,并带来巨大冲击。“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同一时刻了解某一事情,但由于我们现在还采用原来的旧系统……因此我们将要经历一个很长的修正期。”与此相关的是速度问题,约翰·奈斯比很早就把它看作是一种竞争武器。他在《全球诡论》 (The Global Paradox)一文中说道:“市场随着适合协作的规模变化,更具灵活性,最重要的是更快的速度,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已为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让道。”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将离开那些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北方城市而移居到美国的南部和西部。在当今硅谷时代,这种现象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我们正从一个只存在着非常有限的几种个人选择的、狭隘的、非此即彼的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更为自由的、能够提供多种选择的社会。”对于这点,约翰·奈斯比进一步提醒,现代社会也确实能提供多种选择机会,但那只限于少数人。
除些之外,约翰·奈斯比大力支持未来小企业创造价值的作用。“小企业,对个人有太多的机会,能100%击败那些充斥官僚气息的大企业。除非大企业能重新将自己改造成为一些小企业的组合,否则最终会被淘汰。全球性公司由小企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