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应该描述企业想要怎样为现有股东创造并且保持价值。在这个概念上加入“可持续性”就是要在不牺牲下一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的基础上,再加入满足现有需求的要求。股东是指在法律上拥有一股或多股公司股票的个体或者企业。现在许多企业都将自己的战略拓宽到股东。股东是那些直接或间接受到企业行为影响的个体或组织。这种拓宽意味着公司战略视角不仅限于经济可行性,还要考虑到对关键股东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拓展的战略,我们提出一个三角底线(triple bottom line)模型。如图1所示,这种模型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种标准评价一家公司。许多公司都已经基于这三种维度发展了自身的可持续性战略目标。也有一些类似的概念,如壳牌石油公司的“人、地球和利润”、20世纪的一位作家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发起的“生活、工作和地方”。接下来详细介绍一下三角底线模型中各个维度的含义。
社会(social)
属于一种公平、有益的商业行为,与企业运作所依赖的劳动力、社区和地区相关。一个在三角底线内的企业会努力为受其存在所影响的员工、社区及其他社会实体寻求利益。企业不能聘用童工,应同工同酬,为员工营建安全的工作环境。企业不应让员工工作时间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否则就是在剥削群众或劳动力。商业也可以为社区的成长和壮大作贡献,比如通过卫生保健、教育和其他特殊活动等方式。
经济(economic)
企业有责任通过投资回报,有力补偿那些购买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而提供资本的股东。企业战略应当为这个群体谋取长远利益。在可持续性战略框架内,这一维度不仅指为企业创造利润,还包括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
环境(environmental)
这是指公司在环境上的影响。企业应该尽可能保护企业,至少不对环境造成伤害。管理者应当致力于降低公司对生态的影响,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浪费以及保证用安全合法的方式排放低毒性的废弃物。现在许多公司都对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评估,就是评估从原材料的加工到最后为顾客所弃过程中产品引起的社会成本。
传统战略只看重上述框架中的经济部分。由于运营与供应链所管理的流程大多都对社会和环境有影响,所以从这3种标准来考虑是十分重要的。支持者认为,欧盟国家更加先进,是得益于其对采用欧元以来造成的生态以及社会损失的标准报告。
尽管许多公司的规划者认同社会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但是还有许多人不这样看。反对的言论主要集中在由遵守标准而可能引起的效率损失。有人指出这些目标也许适合于能够承担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富裕型社会。在贫穷的或发展中的社会/国家里的公司必须着重考虑生存问题。通过大量使用当地资源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带来的破坏相比,可能被认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