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于“管理者实际上都做些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这些最基本不过的问题的答案都“了然于胸”。而经理们对于什么是管理者也有着自己深信不疑的看法,他们孤独地凝思着重大战略问题,并且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求做出最优的决案;他们召开的会议也往往是这样的,一群大权在握的人热烈地讨论着事情的表象,而不是去探求事物的本质。
有5条理由使人们喜欢明茨伯格:他是打破旧习的世界级人物;他喜欢纷繁复杂、活生生的公司世界;他是故事大师;他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他从不相信简单答案。
在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工作的本质》出版以前,管理领域仍存在着大量空白。明茨伯格抛开对这些问题的通行看法,努力地探寻事物的本质。他观察并记录了实际生活中相当多的经理言行而后一举打破了长期存在着的有关管理的种种神话。
明茨伯格发现管理者通常会成为眼前事物的奴隶——他们总是疲于奔命,被不断发生的事情牵着鼻子走。他们处理一件事情的平均时间仅为9分钟。他在《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经理人在工作中应表现出来的主要品质是:
- 以一种不屈不挠精神,处理纷纭复杂的事务
- 他们的活动是多样的、短暂的和琐碎的
- 喜欢当前的、特别的和不合常规的事情
- 喜欢用语言而非文字进行交流
- 在一个内外部联系的网络中活动
- 服从于严格的限制,但能控制工作的一些方面。
从这些观察中,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者”应扮演的不同“工作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 领袖形象:对外代表企业或组织
- 领导人:鼓舞下属、团结集体力量
- 联络:保持与外部的联系。
信息方面的角色
- 监控:监控信息的流动
- 传播:将信息传递给下属
- 发言人:将信息传递给外界。
决策方面的角色
- 企业家:产生和设计变革
- 问题处理:处理非常规事务
- 资源分配,分配资源和指派工作
- 谈判:谈判。
明茨伯格提出:“所有管理者的工作都跳不出这些范畴。但对不同的管理岗位,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令人奇怪的是,在《管理工作的本质》出版后,并没有出现什么有价值的相关论述。普通研究者已满足于那些整洁干净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充斥着事后诸葛亮似的智慧和蜻蜓点水般的谈话。对于前者,在它们被记录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显得过时了;而后者只不过泛泛而谈,没有涉及任何实质性细节。管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常被掩盖在时髦和虚化的背后,而不为人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