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就看《员工管理必读12篇》,限时特惠!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1923年出生,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解放后的达豪(Dachu)集中营工作过。这一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战后,他回到美国。从匹兹堡大学毕业后,他作为临床心理学专家,在美国公共卫生部门工作。
他和马斯洛、迈格雷戈同时被看作20世纪50年代人类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你是如何激励你的员工的?》是其代表作,这篇文章1968年刊登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这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最为畅销的作品,重印后总计售出100万份以上。文章提出了缩写词KITA(Kick in the Ass的首写字母,意为踢某人屁股)这一新词汇。他还指出,“如果你需要某人为你做一项工作,那么就利用他。倘若用不上,那就一脚踢开他。”赫兹伯格还创造了一个流行的时髦词“工作丰富化”(job enrichment)。他认为,商业组织是一股推动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它将使自己和员工从数字困扰中解脱出来,给予员工更多的创造性发展机会。
赫兹伯格后来成为尤他州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他的同事莫斯勒·辛德曼参与了《激励因素》的写作。
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任匹兹堡心理学服务中心主任时,担负了研究人们工作态度的任务。开始,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让赫兹伯格深感迷惑。他后来回忆说:“我们得不出一点结论,表面上好像人们一直都不能理性地清楚他们为什么去工作。但当我们再一次研究了人们希望从工作中获取什么的资料后,发现一些隐藏着的新东西。我们发现人们对待工作的一些积极看法与对待工作的消极看法并不完全对立;将那些在工作中使人们高兴的因素反过来,并不一定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当你的研究陷于模棱两可的境地时,在科学上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你会怀疑自己的假设。在我所研究的公共关系学中,当我认为与精神健康相对立的并不是精神疾病、与精神健康的人相对立的并不是精神病人的时候,我发现了能够证明精神疾病的对立面不是精神健康的理论基础,接着就发现了新的概念。”
在研究《激励因素》的过程中,赫兹伯格和他的合著者毛斯勒(Mausner)与辛德曼(Snyderman),调查了匹兹堡的203位工程师和会计师们的工作情况,问询了种种促使他们变得高兴或不高兴的因素。
通过研究,赫兹伯格将工作中的激励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于人类动物性需求的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另一类是满足个人特定需要的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s)。在《激励因素》一书中,赫兹伯格和他的合著者写道:“保健因素排除了人类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东西,它所起的作用比起救治性来,更像是防疫性的……与此类似的是,当工作中含有这种有害因素的时候,保健因素的作用会使人们对工作产生抵触态度。消除这些有害因素,会使人们的工作态度转为积极。”
保健因素,又称维护因素,指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薪水、企业政策、行政、奖金、工作稳定性等。赫兹伯格发现“当这些因素恶化到员工认为不能接受的程度时,员工们就会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只依靠保健因素、并不能完全促成工作中的激励。事实上,书中提出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与那些导致不满的因素是完全相反的。
赫兹伯格认为,真正的激励机制来自于成绩、个人机遇、工作满意和被重视。管理者的目标是通过工作本身、而不是奖励或惩罚来激励员工。
赫兹伯格后来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研究基础。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结论,即保健因素是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因素,而激励因素则使人感到满意。赫兹伯格的理论对于企业有关奖励和报酬的一些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利益获取的“自助”型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样,人们就能够自由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相当激励作用的利益选项。
另外,当今社会注重的自我发展、职业生涯管理和自我学习是从赫兹伯格独特的视角发展而来的。总之,激励因素来源于个人,而不是组织按照某种格式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