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一种心理势能,指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人都有欲望。人的欲望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当然,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因为人的生理欲望与心理欲望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生理欲望,主要是指人对生存的欲求,比如人饥饿时,就产生吃饱的欲望;人渴了,就会想喝水;疲劳了,就想休,息;困倦了,就想睡觉。心理欲望是社会性欲望,如归属的欲求、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以及名誉和地位的欲望等。生理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这种欲望若实现不了,就会影响人的自然生命,而心理欲望虽不直接影响人的自然生命,但会间接影响人的健康。
人的欲望有两个基本特点:
(1)它是递进的。
相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个价值体系。人的欲望是由低向高递进的,人的生理欲望是最基本的欲望。因为人首先需要满足食欲、睡欲、性欲等。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说,有许多病中人物,怀着一个大愿,其中有一位特别:一位是愿天下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这种志向一看似乎很离奇,其实却照顾得很周到。所谓周到就是顾及到食欲和性欲,反映了人的基本生理欲求。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一个人在极度饥饿时,他就会把其他所有的欲望都置之脑后:“他梦见的是食物,记忆的是食物,想到的是食物。他只对食物发生感情,只感觉到食物,而且也只需要食物。”
人除了生理欲望外,还会产生其他的许多欲望,而且这些欲望是由低到高递进的。粗略地可分为三类:生存的、发展的、自我实现的。生存类的,就是包括上述所提到的生理的欲望;发展类的,包括安全的、爱的、受尊重的、寻求归属的、名誉地位等;自我实现的,是指个人实现了他所要达到的最高愿望,或者说他实现了他最想实现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类欲望不是完全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尤其是后两类的联系性更紧,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自我实现也不是指一种一劳永逸的完美状态,而是一种理想状态,是指人达到对自身极限的一种超越,而且这种超越是人通过创造性活动实现的。欲望的这种递进也印证了中国清代思想家戴震的观点: “凡事为皆有欲,无欲则无为。有欲而后有为”。
(2)欲望的双重可能性。
欲望作为人性的表现,既积淀着善的基因,也积淀着恶的基因,通俗地说,欲望有双重的潜在的可能性,既有导向恶的可能性,又有导向善的可能性。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一切本质的最大秘密是这样一种事物,它在自身中是永恒的,可是在它的发展和显现中,它从永恒的永恒性中变为两种本质,即善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