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是商学院教学的全新内容,不少学校还没有开这门课,部分商学院则把它包含在经济学课程之中。大约在1800年前后,法国经济学家 J · B · 萨伊(J B Say)最早提出了“创业家” (entrepreneur)这个词,用来形容“把资源从生产率较低、产量较少的地方转移到生产率较高、产量较高的地方的人。”而商学院最常见的做法是把创业家这门课缩略为基本的“自己开公司”的模拟商战,让几位MBA共同提出一项商业计划,从头参与创办一家公司。
虽然开公司也是创业的一种有价值的结局,但这个词的含义远远不止创办一家公司那么简单,政府念念不忘创业精神,中等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就业人群中每1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自己做生意,全世界有一半的就业人口在创业家手下工作或者直接向创业家汇报工作。
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不少人、不少机构热切地希望能够助创业家一臂之力。《龙穴》 (Dragons’ Den)的小组辩论成员、银行家和政府各部的部长们好像都乐意向他们伸出援手。这些乐意帮忙的人可不是出于什么利他主义。创业家为什么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创造就业
政府担心抑制经济衰退的效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的政策会对新成立的公司产生不利影响。据当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指出,在2010年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在全世界最富有的20个国家,新创办的公司数量减少了10%。减少最多的是美国,它减少了24%。相比而言,丹麦减少了17%,西班牙和比利时减少了12%,德国和挪威减少了9%,意大利减少了7%,英国减少了6%。法国、冰岛、日本、荷兰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变化,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则增加了34%。
创造性破坏和创新激励
“创造性破坏”这个词是约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提出来的。熊彼得生于1883年,26岁时成为奥地利帝国最年轻的教授,36岁时当了财政部长,却在一段时期的极度通货膨胀之后被解职。然后他短时间内在维也纳一家小银行当过行长,银行倒闭之后,他重返学术界,先是在伯恩任教,后来又于1932年去了哈佛。他有两部著作流传后世:《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11年),书中首次大致概括了有关创业精神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1942年),书中详细论述了创业过程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为什么重要。
他的观点是,让资本主义的发动机运转起来并且持续运转的基本冲动来自于“资本主义创业家创造出来的新的消费者和商品、新的生产和运输方式、新市场、新的工业组织形式。”他指出,创业家创新并且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发明做生意的新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摧毁那些不能适应新情况或者变得过剩的企业。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在新创办的小公司,每位员工发明的专利是地位稳固的大公司的13倍。熊彼得认为,为了让经济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必须在造成大量短期和长期胜利者的同时造成一些短期的失败者: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业家;没有创业的成就,资本家就……无法前进。工业革命的大环境……是资本主义惟一可以活下来的大环境。”他还更进一步认为一个国家越想降低公司倒闭的可能性,这个国家的经济业绩就越糟糕。用社会保险来扶助那些倒下去的人是好的,可是勉力扶持摇摇欲坠的公司和眼看日落西山的行业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