Ο作者简介
玛丽·帕克·弗莱特,1868年生于马萨诸塞州,1933年去世。早年她曾参加太亚学会和剑桥女子联合会 (现归属哈佛大学)。她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和法国巴黎住过,在求学期间,就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众议院院长》。
弗莱特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社会工作,但她从没有停止过写作。《新政府》 (New State)阐述了她的代表思想,即动态管理。《创造性经验》 (Creative Experience)是弗莱特的第一本商业管理书籍。 晚年,她做了大量的演讲。在她的伙伴伊莎贝尔·布里格斯(Isobel Briggs)死后, 她迁居英国伦敦。
令人奇怪的是弗莱特的管理学著作在西方并不受欢迎,而在日本的境遇则完全不同, 还成立了弗莱特协会。通过英国学者保罗·格莱汉姆 (Pauline Graham)1994年编著的 《管理的先知:玛丽·帕克·弗莱特》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弗莱特和她的作品。该书不仅概括了弗莱特出著作,还收录了包括坎特、 德鲁克及明茨伯格等人的评论。
与弗雷德里克·泰勒和科学管理理论的拥护者的观点迥然不同,玛丽·帕克·弗莱特的著作更增添了人性的博爱。在一个守旧的男性主导一切、并热衷于在商业社会中推行机械化的时代,弗莱特以一种思想开明、胸怀慈悲的女性形象闪亮登场。弗莱特在《动态管理》一书中提醒人们:“我们一定要牢记,我们永远不可能将人和机械截然分开。对商业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研究一定要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
弗莱特在世时,她的管理思想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在日本例外。她所倡导的人际关系大大超前于她所处的历史时代。阿尔弗·布雷赫(EFL Brech)在《管理理论和实践》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写道:“从广义上讲,管理实践活动并不是弗莱特真正感兴趣的,她最关注的是日常所发生的事故和问题背后所反映出的真正原理;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去教授深奥的原理;如何以日常生活的实例活学活用地描述,而不是生硬地去讲授管理学的机械原理、管理学富于人性的特征以及它的社会发展本质。这些原理是深深植根于人的情感世界中和工业生活中所引起的相互关系中——在经理层之间,工人之间,当然还有这二者之间。”布雷赫写道:“请记住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弗莱特已在美洲进行演讲了,她的思想极其接近于革命,并领先于当时整整一代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弗莱特与霍桑试验调查的有关人员进行过接触。但这些在30年代才全文发表的调查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弗莱特所教授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
《动态管理》是在弗莱特去世8年后出版的,该书收录了她在1925–1933年间做的12场管理讲座的讲演稿。其中包括了大量在当时看来是率直且有轰动效应的讲话。她说道:“我们在考虑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时,思想不应局限于条条块块。我并不认为我们有心理、伦理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只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包括了心理、伦理、经济,还有任何你能想象得到的方面。”
当机械化大生产方式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弗莱特大力倡导授予别人更多的职责。她曾写道:“职责是人潜能的伟大开发者。”弗莱特对于领导能力的建议仍有着现实意义。“最成功的领导者都是那些不拘泥于现实,看得更远的人。”弗乐特提出,领导者要具备整体观念、组织整个团队的经验,描绘出未来远景,培训下属,使他们也能成为一位领导者。进行领导应是一个双向过程,是一个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双赢过程。弗莱特在《动态管理》中写道:“我们想要设计出一种模式,改善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关系,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创造性贡献的机会。”
罗沙贝斯·默丝·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说道:“弗莱特给我们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关系问题意义非凡。‘组织内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事务处理’是她所有作品的根基。弗莱特指出了人际关系的实质就是互惠,这种互惠的影响,是人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它不受组织内职权是如何界定的影响。”
弗莱特重点研究组织内的冲突。她提出,既然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它,使其为我们服务。”弗莱特提出了三种方法处理冲突:即压制、妥协、整合。她认为,“后者才是惟一积极的方法。”要想顺利进行整合,首先要揭示出冲突的真正原因,并充分考虑双方的需求,打破界限,使它们协调一致。弗莱特说道,“如果我们挣脱不出那种非此即彼的思想禁锢,那么,我们的见解是不开放的,我们的行动是受到约束的,我们商业成功的机率也将大大降低。我们决不能屈服于 ‘非此即彼’的情形。这两条选择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对一些人来说,弗莱特总是游离于现实之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对另一些人,她是一颗黑夜中闪亮的明星。然而,弗莱特的思想对组织的影响非常软弱。亨利·明兹伯格(Henry Mintzberg)曾说,“整合需要理解,而且是深刻的理解,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消耗精力、需要不断的创新。但在现代企业中,这些品质显得太为稀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