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未来在哪里呢?在当下诸多的挑战面前,管理是否能被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原动力,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更加积极地对员工需求作出反应?
有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不能够被重新塑造。此种观点归结如下:根本来讲,管理就是个人之间如何共同工作,并且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数百年来没有发生变化——的确如此。商业的环境是既定的,管理的规则——我们如何设立目标,有效协作,监督工作——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例如,斯坦福大学教授哈罗德·李维特(Harlold Leavitt)的新书《从上至下》(Top Down)列举了金字塔结构(hierarchy)的例子:
金字塔结构已经建构人们的行为几个世纪了。人们在将自己藏在普通人的外套下只是为了在众生平等的文化里做好生意,但是千万不要把你蒙蔽了……金字塔结构保留住了每一个人类大型机构的基本形态。
其他几位顶级思想家,比如亨利·明茨伯格和彼得·德鲁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明茨伯格的新书《管理》(Managing)中,他认为管理工作的本质在过去几十年中几乎没有发生改变:“随着时间推移,经理应付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更换过不同的管理手段。管理工作本身丝毫没有变化。”的确,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绝大多数在管理上的重大革新——研发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去中心化、品牌管理、现金流折算一一全都发生在1930年以前。大多数近期的革新,比如六个西格玛、平衡记分卡、重组工程充其量不过是那些既有想法的一些边际性进步,而不是真正彻头彻尾的全新概念。由此想开去,我们可以这样给管理的进化下结论,那就是这个过程或多或少表现得行将就木,套用福山(Francis Fukayama)的一句名言,从管理进程的角度,我们业已来到“历史的终点”。
但是,我们并没有。对于持有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将不会改变这种观点,的确有它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管理实践却是极大程度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随着商业组织属性的演进发展,管理也将会随之而变。的确,在大型组织里总会有某种金字塔结构的需求存在,但是那种金字塔的本质能够发生戏剧性的潜在变化。我不敢苟同“管理无法重塑”这个观点的另一个原因是,实践中一定有一个更好的途径去经营大公司。
另一派思想主张我们正处在创造一个全新管理模式的风口浪尖上。这个观点的逻辑是这样的: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管理是为了工业革命时代应运而生的,当时资本还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今天,稀缺资源是知识。企业赢得先机并不是依靠高效工作,而是不断创新,先发制人。至关重要的是,信息技术革命使全新的工作方法浮现成为可能。MIT教授汤姆·马隆(Tom Malon)毫不含糊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我们正在另一场革命的初期阶段……这场变革必然会导致我们对于控制的理解发生一次更加剧烈深远的转变。有史以来,技术第一次让我们获得大型组织的经济效益,同时不用放弃那些小公司才具备的人类权益。这场变革已经开始。
许多其他管理学作家也有类似评论。比如,技术作家霍华德·雷格(Howard Rheingold)观察到“(由新技术产生的)最深刻的变革将会来临,像他们一贯的连带反应一样,开始于社交关系、企业、大众传播,以及基础设施铺陈完备的各级市场”。《连线杂志》(Wired)编辑杰弗·豪(Jeff Howe)指出由互联网驱动的众包现象“将会改变工作和创新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论点如此之有说服力,当我们试图紧紧抓住互联网技术潜在的延伸能力,这样的观点恰恰就是我们所能引证的。
但是问题是,我对此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担忧,那就是我们曾经讨论过这样的话题。所有那些关于去中心化和垂直授权的观点已经被辩论了很久了。《财富》(Fortune)曾经在1955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管理”的文章,其中就对上述主题做过讨论。从那以后,每一个时期的管理学作家,包括那些声名显赫的,比如彼得·德鲁克、加里·哈默尔、罗莎贝斯·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以及苏曼德拉·戈沙尔(Sumantra Ghoshal),也都对他们自己那一套革命性的变革争辩长达数年。
哈佛教授罗伯特·伊克里斯(Robert Eccles)和尼廷·诺里亚(Nitin Nohria)在《尘嚣之上》(Beyond the Hype)一书中写了一篇非常有深度的评论文章。在这篇创作于1992年的文章里,二人观察到在经理中间流传甚广的“新组织”中的五个原则——小点儿要比大点儿好,多样化少点要比多点好,竞争必须被合作替代,正式权威必须消逝,以及周期时间必须越来越短。不用说,这五个原则还要广泛流传20年。而伊克里斯和诺里亚在书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真的)正在从一个历史时期转变为另一个,而期间我们组织和工作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今天听起来依旧是那么与时俱进。
到底有没有第三条路呢?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切实有用的前进路线,从而避免以上两种思想流派的极端性呢?我相信会有的。
我们无需两手一摊,说管理已亡,因为这样的态度也就是接受了管理失败这样的事实,无能为力。我们也无需从无到有地创造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其实我们无论在理论世界,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许许多多可以指导我们的想法和洞见能够为我所用。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管理到底是什么,对此建立起一套更加全面的理解,以便能作出更好的选择。通过回顾管理的基本定义——将人们组织到一起去完成既定目标的行为——我们就能够更加清晰地勾画出有关管理行为和原则的讨论的框架。有了这个新理解的辅助,我们就能够帮助经理人在所知的所有可能性情况下,作出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建议他们提出一个从来不存在的想法。
这里有一个例子。为什么我们假定所有重大决定都是由公司金字塔塔尖上的那些人作出的呢?从传统方式而言,这肯定是通行惯例。但是有没有可能那些重要决定也许可以由一些不太金字塔式或者非金字塔式的方式作出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管理书籍整本都在阐述“大众的智慧”以及“众包”技术,这些书中的观点都在佐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如果你还假定在未来所有的决定都是由金字塔尖的那几个人作出的话,那你可就错了,不过如果你认为众包将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决策制定的构架,那你也错了。
平实的真相就是视情况而定——正确的模式取决于未来客观的偶然性事件的集合,包括所做决定本身的本质属性、公司规模和背景、员工利益和能力,等等。适合你公司的正确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你在框架内能够作出的最恰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