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年轻员工就是一群小麻烦,比较「懒惰」,又不像老员工一样讲工作伦理。他们的优越感过度膨胀,以为自己二十来岁就已经该有权利拿下肥缺,不需要什么慢慢经营。这个世代甚至可能是自恋狂,既有直升机父母过度溺爱,而且整个文化又是类似只要有表现就该人人有奖的概念。
事实上,就像很多「我们都知道」的那种事,只要稍微真正加以研究,就能立刻打破这些错误的刻板印象。在过去20年间,我一直研究着18到29岁这个族群,我将这个阶段称为「成人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我之所以要创这个词,就是希望帮助大家了解,讲到要做出像是工作稳定、结婚、生子这些成人的承诺,现在年轻人的进度会比过去来得晚。现在之所以会出现成人初显期,并不代表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有什么缺陷,而是他们比以前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准备进入职场,而且他们在担起成人责任之前,也(聪明地)希望能享受一小段自由的时光。我的研究包括几百位对象的深入访谈,几项纳入全国数千位年轻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负面刻板印象多半并非事实,而且今天的初显期成人是个相当理想主义而努力投入的世代。
我们近期的2015克拉克大学成人初显期民调,共抽样全国1,000位在21到29岁的年轻人,问了范围极广的许多问题,从教育到进入职场等等。我们之所以着重在21到29岁,是因为目标是要检视20来岁开始工作的这项人生改变。调查结果非常发人省思,能够提供给要与成人初显期员工合作、或是雇用此类员工的人做为参考。以下是部分结果重点:
他们不懒,只是常常不能全心投入工作。
他们多数认为自己是勤奋的员工;89%同意「不论我做什么工作,都会尽量做好。」然而,40%也承认「在一般的工作日,我会尽量少做点工作,能混过去就好。」会有这样冷淡的态度,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许多人都还在骑驴找马,刚毕业而还在尝试找出真正有兴趣的领域;有46%都同意「我目前的工作是临时的」。
愿意努力争取升职,但不想被剥削。
这些人知道,想培养出工作的专业会需要一点时间,而且常常这就代表得做低阶工作一阵子;78%同意「如果我的工作很无趣,我会保持耐心,试着在公司里争取升职。」然而,他们也相信善意应该是互相的;54%同意「如果老板付的薪水不够高,就不值得我付出最高的努力。」
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会因为社交媒体而分心。
今天的初显期成人,称为「数字原生世代」(digital native),社交媒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完全就像是第二个天性;相对地,他们的老板通常是「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比较晚才接受社交媒体,而且常常是不情不愿。在2015年的克拉克民调中,这种世代差距就十分明显,54%同意「我认为在正常的一个工作天里,三不五时看一下脸书页面、传个推特、或是与朋友传简讯,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我们猜想,老板的想法可能会不太一样。
除了这些近期发现之外,过去研究也指出,初显期成人可能并没那么自恋,反而是对工作非常理想主义,而且慷慨大方。在2012克拉克大学成人初显期民调(这也是一项全国性民调),18到29岁受访者中,有79%同意「能够享受我的工作,比赚很多钱重要」,86%同意「对我来说,我的工作能为世界带来一点好处很重要。」这些期许可能是高得不切实际;在2015年的调查中,76%表示「我仍在寻找理想的工作。」同时,71%承认「我的职涯进展并不如预期。」这些初显期的成人仍然努力不休地寻找着;66%同意「我现在的工作,与我希望10年后做的工作领域并不相同。」
所以,对于那些真是不懂年轻同事的老员工来说,重点究竟是什么呢?我建议,就给那些年轻人一个机会,展现一下他们这个人的样子和能力吧。换句话说,先别急着假设他们会符合你对这个世代最糟的那些预期。他们可能不像你希望的那么勤奋,而且他们的人生也正在过渡期,「工作专心」的重要性你觉得很高,但在他们眼中并不然。他们会比你希望的更容易因为社交媒体而分心,会留在公司的长期忠诚度也不见得那么高。不过,他们还是很热烈期望能找到自己喜欢、能够投入热情的工作,也希望能做点重要的事,能够为身边的世界有点贡献。如果你能找到办法来引导他们的能量和理想、用在正面的地方,他们的表现很可能令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