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管理者,制定或作出决策是最经常、最重要的工作。它既是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又是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决策的艺术和技巧不仅直接关系到对一个管理者工作绩效的评定,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或部门的命运和前途。大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小到一个企业或部门的发展,无不与领导者或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有关。一项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创造辉煌的业绩,而一项错误的决策则会将一个企业引向崩溃的边缘。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从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关乎企业或部门大局的决策问题上。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时时处处会遇到决策问题,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大到企业产品开发、营销策略、奖惩制度的制定,小到某个工作人员的安排,都需要管理者作出决策。在这种意义上,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Simon,1947)所说:“管理就是决策。”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管理决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呢?它是如何展开、如何进行的呢?目前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传统的观点认为,决策是领先于行动的认知活动,决策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行动之前周密的分析、思考、判断和筹划活动,而行动只不过是机械地将计划好的程序或步骤实现出来。决策就好像给计算机编制程序一样,而决策的执行则是按部就班地将编制好的程序完成。决策正确,执行起来就顺利,效果就好,反之亦然。按照这种观点,管理者或领导者的全部工作就是在采取某种行动之前尽量多地搜集资料和信息,并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比较和判断,以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它非常强调领导者或管理者本人的分析、判断能力。这种观点来源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rational man)假设,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管理活动,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都是通过理性分析进行的,人类的理性高于一切。
按照这种观点,管理决策过程可以用图1的流程图来表示。该流程图表明,管理中的决策活动是从发现问题和弄清问题的实质开始的,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就会考虑和提出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对多种方案进行评价,最后从中选择他认为最佳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决策模型中,决策活动终止于管理者对行动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剩下的就是执行的事情了。整个决策过程都是在管理者头脑中进行的,是管理者的一种理性的认知活动。决策的质量取决于管理者的认知判断能力。
然而。上述以管理者的理性分析为基础的决策模型是不能反映实际的决策过程的。一方面,个体决策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远远达不到理性论者所期望的聪明程度。实际上,当管理者面对需要作出重大决策的问题时,常常是既不知道所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又不知道这些方案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更难以找到一种前后一致的判断标准和决策规则。不确定性或风险性是决策活动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管理决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来的,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必须以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为基础,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不可能有统一的价值观,因此对于同一个决策问题常常得出不同的分析结论来。决策过程的理性论者只看到决策活动中选择和确定行动目标的认知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决策活动中人类认知的增长,没有看到决策在实践或行动中的完善和发展。事实上,任何决策,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地合情合理,都需要在执行中得到检验,并被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不少研究者指出,决策绝不仅仅是在采取行动之前管理者头脑中进行的理性的认知活动,它是在行动中产生、在行动中发展、在行动中完善和修改的。行动领先于决策。具体地说,这种观点非常强调决策执行在决策形成中的作用,管理者不是整天埋头于自己的办公室里思考、计算和讨论,而是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到决策执行部门去看看已决定的方案究竟产生了什么结果,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分析其原因,从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决策,以利于更好地作出决策。从这种意义上说,行动本身是最好的认知分析方法,是制定决策的有效途径,它是任何其他认知分析方法无法取代的。所谓“摸着石头过河”、“试点”等就是采取的这样一种决策方法。这种方法被恰当地称为行动决策模型,或者被更形象地称为走动管理法(management by walking)。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的行动决策模型可以用图2的流程图来表示。该流程图表明,管理决策过程在确定了行动方案之后并未结束,而是还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和修改,然后才能相对地稳定和维持下来,即便这样,仍然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决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重大的决策尤其如此。
文|刘永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