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曲线是20世纪60年中叶由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研发的一种思想。在为一家重要的半导体制造公司工作的时候,顾问们注意到公司产品的产量每增加一倍,其单位制造成本下降了约25%。这种关系被他们成为经验曲线:公司生产某种特定产品的经验越多,成本越低。咨询体团的创始人布鲁斯·韩德森(Brace Henderson)描述如下:“按实值计算,每次积累的经验增加一倍,成本通常下降20%~30%,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成本应该总是下降。生产增长的快,成本下降的快,生产增长的慢,成本下降的也慢。”
没有基本的经济规律能预测经验曲线的存在,但是,该曲线已表明适用于所有的产业。它的真实性已通过归纳法而非演绎法证明。如果在投资银行或法律咨询一类的服务行业也是如此的话,低成本显然转不到客户身上。
就该曲线本身而言,不会惊天动地,即使在波士顿咨询集团最初解释此关系的时候,自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才知道它只适用于直接的劳动成本。某一特定产量需要较少的劳动力,取决于劳动经验,例如,在飞机生产业,劳动经验每增加一倍,劳动力的投入下降约10%~15%。
经验曲线的战略性意义可是非同小可,如果成本随经验下降(可以预测得到),如果经验与市场占有率密切相关(似乎如此),那么拥有最大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者将比其对手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可被推证出来的论断:做市场的领先者是一个公司在危险时刻放弃的非常有价值的资产。
这是成长占有率矩阵思想的逻辑基础,经验曲线证明把财力拨给那些在自己特殊领域是(或者即将是)市场领头军的企业(是企业组合中的)是有道理的。当然,对于那些现在不是、将来永远也不会是市场领头军的企业来说,这意味着面临饿死的危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理们发现经验曲线太不准确,对他们设计具体的企业规划用处不大,也不方便,因为不同产品有不同的范围曲线和不同降低成本的原因。例如,他们不会像半导体产业那样都有同样的下降坡度,而当初波士顿咨询就是在该产业找出此现象的。美国兰德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结构设计工程师所建的核反应堆的数量如果加倍,建筑时间和资本成本会降低5%”。
对此差异的部分解释是产品不同提供的获取经验的机会也不同,对于大型产品(如核反应堆)生产的量必然要小于小产品(如半导体),公司很难成倍生产一种需要五年才能建起来的产品,这种产品整个市场的占有量永远也不会超过几百个单位。
从理论上讲,经验曲线应该使刚入行的公司很难挑战已具有很大市场份额的老公司。但实际上,新公司总是不断地进入老产业,它们当中有很多很快就成为市场上的主力,经常是因为它们发现了途径去避开那些似乎是难以避免的、残酷无情的曲线和坡度。例如,经验不仅可以通过亲自生产、自己发现的方式直接获得,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比如通过阅读和接受具有第一手经验的人的培训。另外,公司还可以通过革新和发明越过经验曲线。如果每个人都想买彩电,世界上所有制造黑白电视的经验都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