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长青是每个经营者所希望的,但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不管经营者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很难延长企业的寿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出在哪里?那些长青型企业领导人有什么样的制胜法宝?
在企业的管理中,我很推崇东晋大政治家王导的策略:镇之以静。什么意思呢?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才能看清大风云、大趋势、大格局,从而做到“顺势而为”,延长企业的寿命。
对创业者来说,能够做到“顺势而为”很重要。无论在企业生存还是发展过程中,顺应时势是保证企业健康的必要条件。对此,我常常用“海燕”和“麻雀”的例子来比喻会不会借势而动的差别。海燕是用风的力量来飞翔的,它的翅膀很少扇动,甚至很少直线飞行所以,海燕可以飞得高、飞得远,可以穿越海洋。相比较之下,麻雀只知道用自己的蛮力,不停地扑腾,飞不高,也飞不远。
也正因为如此,我给企业取名叫“海燕”,就是要像海燕那样,借用时代潮流的力量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在创业投资的策划过程中,用“镇之以静”的理念,在平静中体味时代政策风力的方向,占有政策红利,借力发展企业。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很多人无法做到“镇之以静”的理念,主要表现在无法戒“贪”上,不断增加投资、扩大规模,根本不考虑企业实际的情况。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就是史玉柱。
史玉柱是中国企业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和曾经的巨人集团一起,给了人们很多的思考和反思。上个世纪的90年代,史玉柱还在做软件,他的公司实体叫巨人集团。按照史玉柱的战略构想,他是要把巨人集团做成中国的IBM,“东方的蓝色巨人”。他甚至把每年的产值目标都一一列了出来:1995年10亿元,1996年50亿元,1997年100亿元。单从数字上来看,确立这样的目标也并非只有巨人集团一家,IBM、英特尔、微软等等大公司在快速的成长期也有过毎年50亿元的增长速度,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数字应该定多少,而在于巨人集团可以做多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目标是可行的,只不过巨人集团的战略出了问题,使得这些目标变成了不切实际的数字符号。
战略的偏移不仅仅使得这些目标变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数字,而且损害了巨人集闭本身的“健康”。最重要的莫过于“巨人大厦”了,正是它,触动了“巨人集团”倒下的导火索。
巨人大厦是史玉柱最为重大的投资失误,盲目进军房地产业的战略本来就是错误的,而片面追求全国最高的虚名以及夹杂进了许多非市场因素更加大了经营风险。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么大的工程从1994年2月动工到1996年7月,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贷款,全凭巨人集团的自有资金和卖楼挣的钱支撑。巨人大厦不但抽干了巨人产业的血,史玉柱还把本来应该用于巨人生产运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大厦上,结果使给企业带来大部分利润的生物工程一度停产,资金补给线中断。
迅速萎缩的巨人产业迫使史玉柱作出抉择:是继续加高巨人大厦,还是挽救巨人产业。从1996年11月份开始,史玉柱不得不控制巨人产收的资金流,不再给巨人大厦输血,将巨人大厦与人产业一刀切断,以此来挽救奄奄一息的巨人产业。但为时已晚,在民众的讨债声中,“巨人”轰然倒塌,成为了一个失败的“神话”。纵观史玉柱的这次大败,既是一种极度自负的后果,也是战略错误的结局,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史玉柱都必败无疑。巨人集团的倒下,是一种历史性的必然。
三株在号称“争做中国纳税第一人”的豪言壮语中死去;巨人在号称“建一座亚洲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物”的宏伟蓝图中倒下;秦池更是在号称“开进中央台一辆奥迪,开出一辆奔驰”的戏言中消亡……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就是把自身实力估计得太高了,这就是将盲动当成了勇敢。企业自身实力如果没有达到项目所需求的资金投入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尽管这样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是最为安全的。
不懂得戒贪的企业管理犹如赌博一样,无限加码,觉得自己赢得不够,不断给自己树立新愿景,并且增加投注水平,这样很快就有可能输得一无所有,史玉柱之前车之鉴,不得不加以警惕。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有“镇之以静”的理念可以生成智慧、智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创造财富,要在市场中竞争中不断取胜,长期生存发展,需要有纵观全局的智慧和谋略。智慧是产生谋略的根源,谋略是运用智慧的手段。没有智慧而讲谋略,就像木偶演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谋略而空谈智慧,就好比一个船夫驾驭本领如何高强,而一旦遇上风浪却束手无策,浪翻船覆,难免葬身鱼腹。智慧与谋略如影随形,不能分离。智慧是源,谋略是流,源远流长,促进形成高明的经营行为,实现经营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