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是迈克尔•波特写的一本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成了企业思想家的圣经。由于它反映的是19世纪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所论述的竞争优势的理念,它为管理人提供了一个如何战胜对手的战略思想。
波特认为:“竞争优势的作用是:或是用比竞争者(低成本)更有效的方法提供了可比较的买方价值,或是按可比成本进行活动,但是方式独特,能创造出高于竞争者的买方价值,因而,收益增加(区分)。”
要想战胜竞争对手,要么价格低,要么与众不同(在客户看来更好或更相关),没有别的途径。
很少有管理思想能被阐述得如此清楚,如此直观地正确。虽然有些管理学书籍在20世纪后20年里很畅销,但是没有一本像《竞争优势》这么有影响力。
波特思想的背后是一种新颖的思路,把企业看作是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活动,他称之为“价值链”。对很多人而言,这是该理论的精华之处。从此,作家们在连环活动或组合活动(或与它们接近或相等的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概念。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增加价值——即客户准备花钱买的东西。即使公司的支持活动,如培训和赔偿体系都可以是价值链上的环节,凭它们自身的权力可以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竞争优势》1985年作为波特早期作品——《竞争战略》 (Competitive Strategy)的“重要伴侣”出版。 《竞争战略》是在行业的层面上考虑竞争,而《竞争优势》则从企业的角度看待竞争。波特说:“我是想探索一种途径将暴露出竞争优势的基础和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企业从概念上解释清楚。”《竞争战略》(副标题为“分析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技巧”)能帮助策划部有抱负的年轻主管们想出好主意,下一步该做什么。书中找出五个能对公司盈利产生影响的因素:客户,供应商,代理人,潜在的行业进入者,和竞争者。
然而,《竞争优势》是为CEO们写的书,副标题为“创造并保持优绩”。不仅能使高级管理人超过竞争对手,还能帮助他们保持现状。
《竞争优势》中的思想是说服企业主管进行更多的内部反思。以前的对企业特征的描述主要看它与其他企业的关系,市场份额,或有关的规模等。波特使企业善于内省,目光放宽放远。实际上,很多企业难以找出自己组织内所有具体的波特式活动,即使在它们很自信自己在找什么的情况下,而且很多企业并不自信。
后来在一本名为《国家的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波特讨论了一个国际性企业的选址问题可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根源。从选址的问题他开始考虑聚类,以及现今的企业聚类现象“对竞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