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结合全球化,使得每家公司几乎都碰上比以往更剧烈的竞争,这已经成了传统观念的一部分。进入门槛降低,创新轻易被复制,而破坏无所不在。举个极端的例子,莉塔・麦奎斯(Rita McGrath)在一篇《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中,干脆完全放弃可持续的优势,只专注在暂时刺激获利的方法。
但是,商业竞争真的如此激烈,不仅只于某些知名产业,而是整体经济都卷入竞争中吗?从宏观的数字(macro numbers)呈现的却是另一种景况。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很久之前便指出,衡量竞争最简单的办法是获利能力。公司面临的竞争越多,就越难赚钱。只要看看工人的状况,目前因为工会力量走弱,而国际贸易越加扩张,工人现在面临更多竞争。因此,美国近几十年的工资停滞不前,甚至下滑。
然而企业获利其实自1990年代便持续走高,这与你设想的商业竞争激烈的结果相反。令人费解的故事还有呢:微软过去十年中已错过了一连串新产品,但著名管理学者唐纳・萨尔(Don Sull)指出,微软依旧维持高获利。
竞争逐渐减弱,从各类其他指标可看出,首先是公司的规模。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你往往会看到很多聚焦的小公司。如果这类公司试图扩张,往往会失败,因为公司一大,就较难对竞争威胁保持弹性与应变。要是这公司扩张成功,通常是因为具备规模经济,成为它的竞争优势。各方证据显示,过去十年公司规模逐渐扩大,而非缩小。因此规模大的竞争优势的确存在。
同时,创业精神也更少见了。整体来说,跟1980年代相比,新事业成形少得多。尽管有互联网,以及便宜的超级电子运算机,人们还是没有什么机会能挑战现有企业。或许新创企业在硅谷风起云涌,但正如艾瑞克・嘉兰(Eric Garland)最近指出,这些公司大都企图让大企业买下,而不是打倒大企业。经营事业的动能似乎已式微,消灭对手会影响到过去十几年的获利。
那么互联网呢?越来越多人关注中介机构的力量。正如班杰明•艾德曼(Benjamin Edelman)在《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企业和消费者都更毫不保留的依赖几个有实力的平台。」网络可能会产生一连串赢家通吃的垄断,而非增加无摩擦商业行为的竞争。而网络本身也不再具备过去的力量,之前在网络看到的蓬勃现象现已转移到应用程序的市场,这是由大公司控制的「深宫高墙」。
当大企业真的获得竞争优势,监管机构的关切会少一些。从目前对航空公司的调查来看,比起过去数十年,美国政府现在已经不太在意反垄断。正如路易吉・津加莱斯(Luigi Zingales)观察到的,政客们越来越「拥商」,而不是「市场派」,加上选举多依靠企业捐赠,大公司与产业协会更容易赢得政客支持对他们有利的法规和补贴——甚至「企业福利」已成为茶党(Tea Party,指美国2009年以来的反加税运动)的口号。即便联邦就业率下降,华盛顿特区依旧成为美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为何传统观念如此悖离事实?可能性之一是劳动力、资本和许多商品已经变得如此便宜,让大公司从中获得暴利。另一个可能性是短线为主的公司急于追求利润,因此掏空他们的营运或吃掉研发的成果。然而我们看到高获利持续了好一段时间,因此必定走更深层的力量在运作。否则,企业的竞争最终会迫使企业将暴利转让给消费者。
也许利润之所以如此高,是因为「大爆炸」式(big bang)的创新源源不断,为公司增加许多价值,于是能保持大笔获利,就算为消费者降低价格也不受影响。但是宏观数据里并没有迹象支持这些庞大收益。总体生产率的成长,过去十年其实低于历史水平。企业利润相对于整体GDP是上升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惊人的科技时代,但这符合工业革命后的每个时期的状况。
事实上,如果竞争真如大家说的那样艰巨,我们应该看到公司争先恐后的运用新科技改善效率与实务。但至少在宏观层面上他们似乎没有像前几十年那样做。仔细看几篇《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可以读出作者的无奈,他们认为企业并未积极实施新的伟大管理理念。
从唐纳・萨尔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将竞争分成两种,一是麦奎斯和其他学者讨论的破坏式竞争,而过去看重的竞争优势在一夜间消失。这状况仍然存在,但它在宏观经济所占的比例远小于我们的想像。另一种竞争比较静态、持续,是波特注重的竞争,但这类竞争自他出版《竞争策略》后逐渐减少,多数产业都处于这种状况。
这问题有部分可能只是源于惰性。美国企业获利高峰在1950年代,然后在1960年代面临来自欧洲和日本的进口竞争而获利下滑。1970年代又多了解除管制的因素。当时美国产业尚未真正面临激烈竞争。获利能力终究在1990年代上升。但是,我们解读信息的速度不够快,可能是因为互联网与全球化让大家深受冲击。主流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在大众眼前「被炸成碎片」。自然大家会以为竞争跟过去一样激烈。
另一个因素当然是大多数人宁愿讨论竞争,而不是参与竞争。回顾1970年代,大公司的拚搏导致商业媒体爆炸。企业所作所为是新闻报导的重点,成功的CEO成了文化英雄。就职之后,这些媒体不可避免的期待挖出戏剧化的材料来报导。
这与1960到1970年代社会暴力事件激增的例子类似。谋杀与袭击案件自那时起急剧下降。然而很多人依旧以为犯罪率很高,因为新闻媒体喜欢报导这类故事。如果企业竞争只是一般,不够激烈,那么商业新闻报起来就不那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