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合法性原则。
这里的“法”,是广义的“法”,既包括了根本大法——宪法,还包括了其他若干的法,还包括了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要与之相符合,这才科学。
这个“法”,还包括组织内的规章制度,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必须符合组织的授权,符合领导者自己的职权范围,不能有越权决策行为,能通过规则界定好其决策的权力。
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领导者手中有权力,要以权力决策,但不是凭此权力随意性决策。它应该有约束,这种约束,最主要的就是法律与道德。
第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决策,就是实事求是的决策,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符合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符合规律、符合实际,符合民意,促进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思路清晰,创新创造,方法先进,方案正确,一切从实际出发。
科学决策,就是重视实践的决策,就是按规章办事的决策。决策的方案从实践中来,决策方案的选择也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按规章制度程序性运作决策,按规章制度实施决策方案。比如,专家咨询制,群众参与制、信息披露制、集体决策制、对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的问责制,等等。
科学性决策也是一种民主性原则。
所以,有人把决策叫“德”、“赛”结合,“德”者民主决策;“赛”者,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有赖民主;民主决策能够促进决策更科学。
第三,民主性原则。
民主决策首先要求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多听、善听、喜听,爱听,走群众路线,有广泛的信息是民主决策的重要表现,是基本保证。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决策方案的论证更加充分,防止主观武断。人常说,“决策论证是圆桌式的”,就是这个道理。
民主决策还需要充分利用外脑,利用“谋士”,在“谋”的基础上判断。决策者是“断”,外脑是“谋”,出主意。“断者不谋,断者不谋、少谋”,就是说,谋者出主意时,领导一般不要插手,不要干预,不要过早表态;“谋者不断”,就是说,在“断”时,在决策时,谋者不一般不参与。“谋断分离,谋断结合”,这是现代科学决策的一个趋向。要坚持领导、专家学者、群众共同参与决策。
民主决策更要坚持集体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党政部门中的党政“一把手”特别不要搞一言堂,要充分发挥党委常委、党委委员的作用,尤其是常委会、全委会的作用;在公司里,董事会决策不等于董事长“一言堂”,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它更能减少决策失误、规避决策风险,避免决策危机。
这种集体决策制,并不是决策中“大家负责、大家都不负责”的决策责任的推卸、推诿、推脱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决策的责任大家分担一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挥集体智慧,产生“头脑风暴”,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而不是压制发表意见,从而防止主观失误。这是民主决策的重中之重。
民主决策要注重反方意见,这是集体决策走向科学化的必经之路。
第四,信息性原则。
没有信息就没有决策。
古时候,将军指挥战斗,都要派很多探马出去搜集信息。有探马跑到将军面前,大叫:“报,敌军离我们还有二十里地。”将军会说再探再报”。诸多信息、准确的信息,是作出打仗决策的重要依据。
没有好的信息条件,就没有好的决策条件。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直接影响决策的质量。
决策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选择和处理过程。
要让那些最掌握信息的人去决策,实现决策与信息的统一,才能保证决策的机遇和决策的质量。
所要注意的是,信息全面,有一定的数量,不能遗漏重要信息。
信息要讲究质量,要准确。所搜集的信息要紧紧围绕决策的目的。
要加强信息管理,在当今社会,为了决策的科学性,要推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进入决策的信息,要进行核实,不能用“大概”、“差不多”,失误的信息比没有信息更糟糕。
把决策的信息搞准是很有难度的,但要力求准确。
第五,创新性原则。
领导区别于管理,其中之一就在于领导更强调创新性。
决策一般是针对新问题、新矛盾,要拿出新办法,有新点子。
由于决策具有创新性,而创新与风险是连在一起的,但是,一旦创新性决策成功,其决策效益也是很大的。
如人事决策,真正的人才,往往具有两方面的特性:融优点和缺点于一体,即优点和长处明显,缺点和不足也明显。
真正的人才可能不合于俗,见解独特,思维超前,不甘平庸,甚至个性张扬,于是,很可能在一般群众中甚至在一些领导中受非议。
有这样一种说法:“这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不要怕有争议,关键要看是什么争议,原则性的还是非原则性的。
人常说,人才人才,是才都怪,是才都歪,叫歪才、怪才。
而真正的人才,也都应该是创新型的。用还是不用这个创新性人才、有争议的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领导者用人的创新性决策。
第六,程序性原则。
决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实践行为,有不同的工作阶段,是一个一步一步前后相继的过程,反映决策运行的内在规律。
决策的类型很多,虽然有各种类型,但也有共性,有规律。
决策的程序就是一种共性。
特别是重大的决策,一定要讲程序,要有流程,要有一定的步骤,否则就有风险,就要出事、出状况。
决策的程序大致有以下十大方面:
一是发现问题。
决策与策划一样,都是始于问题。
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应有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应该是这样,实际不是这样;应该是,而不是。
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有人说它不是一个什么问题,不称其问题;也有人说它就是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大问题。
界定它是不是一个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人常说,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
当领导的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界定问题,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就是搞清楚实质性的内涵,感觉到它与规律不符合,与情理不符合,与事实不符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产生了坏的结果,产生了坏的影响;
接下来要界定是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性质的问题,其原因是什么?影响大不大,等等;
再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说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是从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来讲的,不等于不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要想办法,想了多种办法后,就要选择采用哪一个办法,这就要拍板,进行决策。
二是确定目标。
这是决策程序中的关键环节。
要问一下领导者,这次拍板,这次决策,到底是为什么?决策要有目标、目的。
怎样确定目标?其主要依据是根据发现的问题来确定目标,因为决策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确定的目标要有先进性,甚至是“平均先进性”,它主要是要与可行性相结合。
决策的目标要求具体、明显,明确、量化,可以考核。
最好是要符合SMART原则。
三是方案设计。
先设计方案、制订方案,是决策的重要环节、基础环节。
所设计的为决策可供选择的方案,质量要高,它为决策质量提供了基础。
决策方案整体要穷尽,也就是把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能够设计出来的,尽量都设计进去。否则,可能要遗漏一些方案,而且,遗漏的方案可能是最好的。虽然这样做工作量较大,但是,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尽量去做。
决策的方案在个体上要有相斥,即方案间的不同性,用了一个方案,其他方案就不能用。
在美国,选民对竞选总统之人的选择,也有一个决策的问题。是选民主党的候选人,还是选共和党的候选人,于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听候选人的竞选演说词,看他们的竞选纲领,看他们的政治主张。早些年,美国的“象”党和“驴”的竞选纲领差别较大,主张有所不同,所以,选民们好决策,选谁而不选谁。但是,近一些年来,为了争取选民,民主党和共和党这两党的竞选纲领的差别越来越小,假如你共和党有一个什么新招,可能得到选民的满意,那么,民主党便把这个主张拿过来就行了。这样,两党真的成了列宁早年讲的,是资产阶级统治的两只手,无非是一只手举起来,另一只放下去;这一只手举起来,那一只放下去而已,几乎很少有什么差别。这就让选民难选择了,他们的方案间“没有排斥性”。当然,有人说这样反而好选,闭着眼睛选一个不就行了;实在不行,就选机器人得了。
四是收集信息。
决策的前提之一就是信息。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在一些决策的教科书里,介绍了不少关于收集信息的方法。
五是评估论证。
方案设计好以后,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论证分析,这是最体现民主决策的一环。
群众论证,如讨论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的方式。
集体评估论证,这也是集体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专家评估论证,但要注意’评估论证时,要请真正的专家,要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专家。
很多投资项目,其实都是请专家论证了的,但是,为什么投资风险接踵而至,损失很大?
问题在哪里?
有的是决策论证也请了专家、大专家,对外好讲:我们是请了大专家的,有几名博导,有几名院士,至于说他是哪一方面的博导、哪一方面的院士,且不去管他的。
比如,论证一个经济投资的项目,并不是医学方面的项目,请了三个医学院士、博导,就不一定适合。而有个别博导、个别院士也并不自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得了,评一个文科的东西,工科的院士、博导也大把其关,大发其言,他在工科方面是院士、博导,可能在文科方面就不定是院士(当然文科方面也没有院士),勉强为之,只会留下笑柄尔!不,还会产生错误的决策,给工作带来损失。
比如,一个大型水电站的修建,其修建的方案,如果没有物流专家参与评估论证,而只是水力专家、电力专家、建筑专家、一般的经济学家,等等,就要出事,就可能出现船闸设计通过量过小,影响大江通航的可能。
在我国,这方面的教训是有的,是深刻的。
在评估论证中,有的是为了让这个方案能评审通过,如果有一次有人反对通不过,好了,为了重视,再组织一次评审,找一些不提什么意见的人来评估,当然就通过了,这样做也是要带来损失的。
优秀的评估论证,应该有充分的讨论、争论,要辩论,甚至对抗,意见要能够充分发表。
有人讲,“众口一词的方案是不能用的就是勉强用了,”也不过是一个四平八稳、没有什么创新、没有什么好效益的方案。
六是选择最佳方案。
这是决策的主要过程。
这也是最重要和最难的一步,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选择难,难选择,左右为难,上下为难,进退两难。选择的这些个“难、难、难”,就决定了决策的‘‘难、难、难”。
选择又是决策不可或缺的步骤,非常重要,将在后面部分讨论。
七是果断实施。
选择结束后,就要定下方案来了,接下来就进入了如何实现方案的。在这一个阶段,一定要果断。在论证时,可以反复,可以慎重,可以听反方的意见,但是,在执行阶段,就不能过多地犹豫,就不能再过多地怀疑方案本身。有道是,从执行的角度讲,任何决策方案都是正确的,就算有错,也要在执行中加以修正,否则,永远不能起步执行,永远执行不下去。
八是注意反馈。
在讨论评估方案时,在选择决策方案时,在执行中过程中,都要注意广泛地听取意见,收集意见,多听反馈,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实施的正确性。
九是必要的修正调整。
在评估论证过程中,有修改调整方案的环节,就是决策了,在执行过程中,也可以对方案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决策的目的。
十是验收效果。
决策的效果在实施后,要进行一定的验收,还可以进行一定的评估论证,以利于今后的决策更加科学,效果更好。
第七,选择性原则。
决策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就是一种这样的选择制度。其实,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制度,它要求每个人的各科成绩要平均,有一科成绩考得不好,或者稍微偏科一点,就进人不了大学门,这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选拔极为不利。但是,它作为一种大面积的选择制度,还没有更好的制度能够取代它。比如,今年计划招收200万,就在350万的考生中选拔,是一种相对的优选方式。
只不过,可以把选择的目的、标准、方法、制度制定得更好一些,以保证选择的质量更高一些。
第八,快速性原则。
快速往往与果断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经说过,“决策比不决策要好”。很多部下就怕自己的上司“久拖不决”,拖得人心都散了,人心都凉了。
当今世界,当今的职场,发展变化太快,工作节奏变得很快,信息的处理也是很快,这就要求我们领导者的决策相对要快。为什么许多大企业都搞扁平化的管理,压缩管理的层级?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传输环节更少,遗漏更少,速度更快。
快速不等于草率,不等于盲目,能快则快,宜快则快,能稳则稳,宜稳则稳。
第九,质量性原则。
领导者要注意提高决策的质量。
决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表面上看,就是巴掌向下一拍,就拍板了,就决定了,实际上,它的难度大,产生的影响会延续许久。
要不要修建三峡水电站?可能就是两大方面:修!不修!但是,要作出这样的决策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战略!修与不修的决策,都有决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比如,论证得充分一些,各种因素考虑得周全一些,方案尽可能穷尽一些,信息尽可能多一些、好一些,预案具体一些,领导者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要高一些,等等,都是决策的质量。
第十,正确性原则。
它与科学决策是一致的。
其实,前面讲的这些原则,都是为了决策更加科学、正确,失误更少。
领导者的任何决策,其努力的方向都是力争正确。失误和重大错误的决策,给组织、地区、国家都会带来损失和重大损失。
要做到决策的正确,它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包括决策者的素质、环境、决策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前面涉及的几个方面的程序和原则,都很重要。
决策正确最根本的环节在于选择,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领导者的选择正确。
前面多次讲到选择的重要性,什么“决策的本质是选择”,什么“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选择是决策的重要前提之一”,等等。
就像笔者曾在“领导者的决策艺术”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人的一生,就是选择的一生;领导者的一生,就是选择的一生。
当你老了,总结自己一生时,你会发现,你有很多选择是值得你骄傲的,也有一些选择是让你追悔莫及的:“我当时怎么会这样选择呢?我本不应该这样选择吗!”
当你的领导生涯结束时,你回忆一下,总结一下,你的领导生涯有多少决策,大的是多少,小的是多少?有多少决策正确、科学,决策效益很好;有多少决策失误,带来损失几多?
“品味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选择,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选择”。
品味领导生涯,最大的自豪莫过于选择,最大的自责也莫过于选择。
如果能让时光倒流,如果让一个人重新作一次选择,一半的人都会成为伟人。
笔者当年不愿意当老师,阴差阳错读了一个大学的“师资班”,专为大学培养老师的,执教30年了,我热爱上教书了,有多次不教书的机会,我都主动放弃了。我对教书是“今生无悔,来世无怨”,如果真有来世,我还会选择教书的。
选择是一个很简单、很容易的事,也是一个很复杂、很难的事。
正由于此,我们要说,选择是一种能力,会选不会选,选得好不好,都是能力所致。这种能力是一种高智商能力,也是一种高情商能力。选择得好的领导者,是高智商、高情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