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企业管理书籍《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及其研究团队曾经研究及探讨了1400多家上市公司的绩效,发现绩效卓越的公司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几年后,柯林斯及其团队再次分析了这一数据库,试图发现曾经绩效卓越但最终陨落的公司是否存在什么共同特性。
这些一度雄心万丈的公司包括真力时(Zenith)、乐柏美(Rubbermaid)、贝尔斯登(Bear Sterns)、雷曼兄弟、电器城、艾姆斯(Ames)百货公司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柯林斯相信,这些公司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功导致的自满。企业开始与成功无缘,一度取得上佳经营成果的领导者开始变得傲慢自大,持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无法看到使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公司仍有健全的财务状况,他们往往还能撑过低质量的经营和人员配置决策的阶段。
第二阶段:任性地追求更多。由于第一阶段的傲慢,高层领导者关注于公司增长、来自众人的赞美以及他人认为代表“成功”的事物,因而追求一些与核心业务无关的事物。因推动组织增长的举措,一些无法通过内部人才培养来填补关键空缺职位的组织将在第二阶段出现衰退。
第三阶段:拒绝承担风险。当第二阶段的预警信号开始显现,公司将无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而不是自己急于扩张的冒险决策。在这一阶段,人们不再进行严谨、基于事实的讨论,高层领导者试图搪塞或忽视负面信息。
第四阶段:抓住救命稻草。当预警信号表现为实际的业务成果,公司开始出现赤字,他们往试图抓住任何救命稻草。这种救命稻草有时可能是来自外部的魅力型领导者。大胆但未经实践检验的战略、被寄予厚望的新产品或者改变游戏格局的兼并收购。这些活动的最初结果可能看上去是积极的,但往往持续时间极短。
第五阶段:屈服于枝节问题或最终失败。不断积累的负面因素和财务绩效的持续恶化,使高层领导者失去了希望,开始出售业务,公司处于第四阶段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宣布破产或被竞争者收购。
柯林斯相信,大多数公司会经历其中的某些阶段,但成功公司处于第一、二阶段时就会有明确意识,并会采取行动以避免公司步入第三、四阶段。公司在五阶段过程中走得越远,就越难以扭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