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世界卫生组织(WHO)委任的专家小组公布调查结果,指出WHO处理西非伊波拉病毒流行的缺失。这次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目前病例超过27,000人,超过11,000人死亡,时间已经进入第16个月,而且几内亚、狮子山、赖比瑞亚都还持续出现新病例。这份报告指出WHO的「组织文化」不足以应付这些紧急危机,并且在提出的建议中指出,WHO需要更有效的机制来研发新的做法。
我们都非常同意创新的必要,而在这次流行病爆发期间,创新实在太少。这次因应伊波拉病毒的方式,多半还是靠着超过一世纪之前就建立起的公共卫生策略,以及已有数十年历史的科技。这些经过验证有效的方法,确实成功阻止了先前二十几次的伊波拉疫情。但是,这次疫情与过去大不相同,由于人口移动性高,疾病快速扩散到人口稠密的城市,加上必须同时处理多个地点的疫情,让这次「多处同时爆发形成的疫情」难以控制。
2014年底,病例数目每三周就翻倍,疫情扩大的速度已经超出传统方式所能控制,形成对全球的威胁。2014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预测,伊波拉的感染人数可能在2015年1月下旬达到140万人。在过去几个月间,大规模的伊波拉紧急回应体系已经建立。(爆发疫情的国家医疗体系并不健全,因此几乎要从头开始建立紧急回应体系。)即使目前已大有进展,每周新增病例由数百人减到少于30人,但究竟何时能完全扑灭疫情,仍不确定:像是赖比瑞亚,原本在大约两个月前已宣布为非疫区,但在两周前,伊波拉又在该国重现踪影。
这次疾情的特性、规模及难以扑灭的情况,都不同于以往,因此需要创新的方式来处理。新思维和新科技,的确可能解决许多挑战。以「接触」为例,与伊波拉病人接触过的人,都必须隔离观察21天是否发病,但这些人却常常逃避追踪。然而,就算在这些贫困国家,手机的普及率还是很高,所以其实可以透过手机来掌握这些人的行动状况。另一项常见的挑战,则是在于血液样本的运送,但如果仿照亚马逊在美国尝试采用无人直升机(drone)来送包裹的做法,或许能够解决。
而且,可能的创新并不只限于科技领域。疑似感染伊波拉的患者,必须经由陆路长途跋涉才能获得检验,而且过程中常常必须与其他患者挤在一起,很可能会被患者感染。而就算检验结果未感染,这些人仍必须回到自己的村子里,但村人常常还是会继续投以怀疑的目光。如果能够设法安全地在人们的家采取血液样本,就能大幅简化流程。
在这个巨量资料(大数据)的时代,我们能够得到各种关于伊波拉的回应资讯,像是接触者的追踪资讯、住院病患资料、过世者的安全埋葬;但这些资讯却还是分别存在彼此不相容的不同资料库中。如果能整合这些资讯流,开放给更多研究人员、分析师和骇客来使用,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这次疫情在协调上面临重大的挑战,管理方面的创新有助于简化协调的工作。例如,几内亚为33个区,而在超过半数的区里有与伊波拉相关的地方及国际性组织,总数超过30个。
各种对伊波拉的回应,的确有试过一些创新做法。例如,新的隔离装能够避免过热问题,让保健人员能够在伊波拉病房待得更久。目前也正研发许多快速筛检方式,能够加速确诊伊波拉,也就能够缩短病毒可能感染给他人的空窗期。这些检验目前只有一项得到正式核可,甚至连那一项也因为各种官僚作风造成延迟而未能上市,而且在长达数个月的审核流程中,也仍未确认那项验的效力如何。
创新目前受到几点限制:
心态问题。传统技术和工具,过去确实成功阻止了几次疾病流行。就算这次看到疫情不断扩大,多数人的心态仍然认为,只需要更广泛地运用过去的传统做法,并且执行得更好,而没想到要完全重新思考做法。有些人担心,在紧急时期实验试用新的想法,而放下已知的做法,可能会让情况更为恶化。
各项条件对创新不利。受到伊波拉影响的国家,多半都是地形艰困、基础建设不佳,电力供应不可靠。加上熟悉科技的人力不足,也影响了测试新工具的能力。此外,政治上的复杂情况,加上许多社区里的不信任态度,进一步限制了创意的发展空间。在这种紧急时刻,这么多不同的组织匆忙地(而有时是忙乱地)采取各种行动,也妨碍相关人士系统化地制定、评估及重复应用新做法。
组织的设计不利于创新。许多参与伊波拉应变的组织(例如联合国的一些组织、政府机构),都有复杂的官僚架构,本来就不利创新。他们很少有改变作风的动机,他们的权威地位来自法令规章,而非绩效。在伊波拉流行期间,外界大力抨击国际组织令疫情失控,也让这些组织因为担心失败,而不敢尝试新方法。
此外,这些组织还必须与蓬勃发展的全球健康照护市场,竞争最优秀的人才。全球许多能力最强的健康照护实务人员,任职于盖兹基金会(GatesFoundation)之类的资助机构,或是像无国界医生(DoctorsWithoutBorders)之类更行动导向的组织。尤其是那些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人,最不可能加入非常官僚的机构。然而,一些规模较小的非政府组织,虽然组织架构比较适合创新,但资金多半属于短期、也比较有限,因此难以真正冒险尝试新构想。
若要在这次伊波拉疫情之类的紧急状态下引发更多创新,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致力推动创新,专款专用。捐款人应指定捐款专门用于创新,而执行机构也应成立「创新部门」等专责单位,或提供诱因来鼓励提出创新。测试新方法的时候,仍继续采用标准做法,以免影响当下的行动。像是在几内亚,除了纸本的传统病患接触通报系统,同时也试行用手机应用程式即时追踪,将资料上传到云端仪表板,等到确认前者的效用高于后者,才会用前者替号代后者。
创新组织和执行组织之间的合作。在科技之类高度创新的产业里,应该要为各个组织成立论坛,让各个组织与负责紧急回应疫情的机构透过论坛交流。让不同领域的组织和机构彼此接触,可以针对重要议题来刺激创意思考及合作。此外,也应该建立管道,让创新的公司直接和因应疫情的机构合作。在伊波拉疫情的高峰期,许多团体都十分愿意贡献时间、资源和创意技能,却找不到明确的方式参与。相关机构也应该提出重大的挑战,用「群众外包」(crowd sourcing)的方式来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尝试性的做法,例如,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领导的创新计划,改良了隔离装的设计。而为了应付未来的紧急事故,也应该建立起更制度化的做法,让最佳人才参与处理重大挑战。
简化评估新方法的机制。应该要有快速程序的机制,来找出和评估新的构想,以便迅速确认突破性的做法是否有效,并扩大应用。伊波拉疫情的因应做法当中,新的快筛检验法所采用的审核流程,既缓慢又杂乱无章,这是很好的例子,可说明因为欠缺清楚明确的评估核准制度,而严重拖延了一个可能改变全局的创新做法。
我们这个年代,科技、设计思维和集体解决问题方面的进步,可能带来更新、更好的构想。在这次伊波拉流行期间,错失了许多运用这些构想的机会。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传统防疫方式无法招架,虽然防疫努力不断,仍未能完全遏制疫情。运用创新的思考和科技,都可能处理这些挑战。面对这些正为疫情所苦的地区,我们必须做得更多、更好、更快,以结束这次疫情,并且更有效地因应下次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