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与权力相关。何为权力?有人认为,权力是能力,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古人讲“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强调的就是君主的强制力和权威。也有人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强制性服从关系。但最受认可的说法是权力是一种影响力,即权力是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力,包括强制和非强制。
权力是影响力,现实中也正是这样。有些人没有职位,却能一呼百应,成为某一群体的领袖人物。
当一个人运用能力时,这个人就是领导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能运用权力影响、支配他人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领导者。因此领导者未必就是担任一定职务的人。
1.任命型领导
有些人由于在组织中的正式地位而成为领导者,称之为任命型领导。比如说校长、市长、总经理等。一般来讲,我们接触到的绝大多数领导者都是被上级任命的,西方国家的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除了数量上占少数的政务官是选举产生的,绝大多数是事务官,他们由上级任命。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除了开国皇帝,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被任命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有的人被安排在领导位子上,但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有些人没有领导的头衔,却能得到团队的拥护,成为自发的领导者。比如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就是这两类领导的典型代表。
2.自发型领导
通常,我们把由于团队成员的拥护而成为领导者的人称之为自发型领导。如秦末领导农民起义的楚王陈胜,是被农民拥护为将军的。事实上,自发型领导并非只出现在战争年代,在和平年代尤其是现代信息社会,自发型领导已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类人被认为是团队或组织中最具影响力的人,与头衔无关。
之所以会出现自发型领导,是因为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自发型领导往往是“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非正式组织”是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发现的。梅奥在霍桑实验的群体实验(绕线圈研究)中总结出“非正式组织”这个概念。
“非正式组织”的发现促使管理者要关注组织中团体的作用,同时也应更加关注自发型领导的作用。自发型领导是一把双刃剑,有效发挥自发型领导的作用对领导者来说是一门管理艺术,处理得当,自发型领导能够促进领导目标的顺利实现,否则会产生对抗情绪,易成为实现领导目标的障碍。
最理想的状况是领导者既能有效运用职位权力,又能和下属打成一片,成为职位外的领导者,这涉及领导者的权威和领导的魅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