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今日的科技,数字商业(以及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得以频繁更改商品价格,甚至可以每分钟更改价钱。例如亚马逊、Expedia和Priceline之类的网站,价钱一日数变也是常有的事。然而,经理人要真正掌握这些技巧并不容易。究竟公司更改价钱的频率怎样才算适当?
企业改变价格的最大限制在于「菜单成本」(menu cost,编按:意指因改变价格而造成的各种成本)。一直以来,改价格就是一件成本高昂、耗费时间的事。企业得要重新计算价格清单、打字、寄发给经销商和顾客,得要重新印制新的目录、标签、标志,另外还得拟出新闻稿。因此,企业不得不维持价格不变。整个2000年代,虽然互联网持续成长,价格仍是维持几个月不变。
然而过去几年,科技已经大幅改变了价格变动的经济学。各种「定价最佳化」软件能让公司结合成本、顾客及销售资料;「动态定价」方法则让公司能够考量各种市场因素、竞争对手的动作和顾客反应。
菜单成本目前已经大幅下降。因此许多产业的经理人都感受到压力,要经常更改价格。商家常用的手法如短时间的降价促销、限时抢购、单日特价,都使得价格更不稳定。然而这个潮流最明显的还是数字产业,因为这个产业更改价格的成本几乎是零。
许多营销人员都运用更改价钱的手法,来持续吸引消费者,常常回来网站或商店看看。持续更改价钱似乎是一种不错的手法,可以有选择性地提供折扣,并保障利润率。
但对许多顾客来说,不断变动的价格只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挫折和麻烦。变动会让顾客停下来观望。
价格改变的时候,会让采购决定变得更为复杂。顾客不再拥有清楚的参考价格,因此不知道何时该买。研究显示,如果决定变得复杂,很多人就会想晚点再决定,甚至是直接放弃。举例来说,如果价格每小时变一次,许多消费者最好的决定就会是先放弃,之后再买。
持续改变价钱可能会有的另一个糟糕后果,在于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不再注重产品的各种功能和特性,而改为注意价格。人类天性就是会注意到变动,而忽略了维持稳定的事情。因此,如果价格一直变动(而其他特性维持不变),顾客自然就会只注意价格,而忽略了产品能带来快乐和体验的那些层面(但正是这些因素让企业能建立强大品牌、享有溢价)。甚至那些原本很与众不同的产品,现在变得跟其他商品差不多。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在家具业,整年不停的折扣,已经让整个产品类别都变得大众商品化。
此外,常常改变价格也可能是掀起价格战的最大原因。价格改变的时候(特别是公司会大肆声张的情况),通常都是降价。而竞争对手看到价格下降,就觉得必须回应。许多航空公司和超市就是陷入这个困境,为了应付彼此的降价,不断压低价格,形成惨烈的价格战。
当然,价格调整也是有合理的时候。比如要清掉现有库存、引进新版本的产品。苹果、索尼、戴尔、LG这些公司都会这么做。而在非数字化的行业里,许多产品有季节性:例如,四月时毛衣降价,十月时亚麻衣物降价,都是合理的。其他更改价格的合理因素,还包括原物料或劳力成本上涨,或是为了鼓励消费者尝试新产品,或是要奖励忠实的顾客。
然而,如果不经思索就任意调整价格,除了可能白忙一场,更糟的是有可能长期损及公司的获利。调价的频率,应该根据企业的战术目标和最终长期目标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