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目标(performance target)关注组织(或者组织一部分)的输出,如产品质量、收益或者利润。这些目标又被称为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组织绩效的判断标准都是其实现目标的能力。但是,在特定范围内组织可以自由选择实现目标的方式,这在如下一些特定情况下尤为适用。
•业务规模较大的总公司会选择绩效考核目标来控制业务单元,而不干涉它们达到目标的具体方式。这些目标通常会自上而下地转化为业务单元、职能单元甚至个人的具体目标。
•在受管制的市场,如私营化的公共事业,政府任命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绩效指标,如服务或者质量等级等来保证有“竞争力”的绩效结果。
•在公共服务部门,传统的主要方法是资源输入控制,但政府正在尝试转向输出(如服务质量)控制,以及更为重要的结果(如医疗保健中的病人死亡率)控制。
常见的绩效目标系统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潜在问题:
•时常出现对绩效的不合理测量。例如,管理者经常倾向于选择容易测量的指标,或者选择测量目标时,对实际需要的理解不全面。结果是管理者的目光都集中在要求的指标上,而不是那些长期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上。在私营部门中,为了短期利润指标而损害组织长期利益的情况并不罕见。
•不合理的目标水平相当普遍。管理者倾向于向上级汇报悲观预期,这样可以将目标设置得较低,从而容易实现。相反,上级会对中层管理者设置的低目标过度防备,结果提出高目标。不现实的宏大目标要么使员工失去动力,因为他们发现无论多努力都看不到实现目标的可能;要么导致为了实现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而做出危险或者不诚实的举动。
•关注个人或者业务单元的绩效目标可能引起过度的内部竞争。根据定义,组织应该大于各部门之和,但是如果个人或者业务单元在封闭的环境下得到绩效奖励,他们很少会有与组织其他部门进行合作的动机。为了达到个人目标,他们会减少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亨。
针对这些已知的绩效目标系统存在的困难,企业管理界提出了各种办法用于鼓励更为平衡的目标设定,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s)通过一系列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是从财务角度来设置绩效目标。典型的平衡计分卡包括四个角度:财务角度,包括利润率或者现金流;客户角度,设立对客户很重要的目标,如交付时间或服务质量;内部角度,关于运营效率的目标,如IT系统的开发或者废物的减少;最后是基于未来的创新和学习角度,包括对组织长期绩效非常重要的各类活动。致力于与这四种角度相关的目标,可以使管理者不至于顾此失彼,即因关注一种目标(比如财务)而牺牲其他方面,同时也能通过创新和学习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