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一些非常成功的美国公司,开始本身的研发工作保留在离总部很近的地方。苹果公司(Apple)的设计工作室安适地设在苹果位于加州库珀蒂诺市(Cupertino)的公司园区内。欧特克公司(Autodesk)试图在曼哈顿的自有工厂内制造原型产品。我们对专利的研究显示,苹果和欧特克公司专利名单上的发明人中,位于美国以外的不到5%。
相较之下,赛门铁克(全部都是数字业务)和思爱普(业务包含有实体和数字化部分)获取知识的来源广泛得多,并善用位于新兴市场的地点。我们的研究显示,赛门铁克近四分之一的专利,以及思爱普超过10%的专利,来自美国以外地区;这些专利当中的绝大多数来自新兴市场。
赛门铁克设在印度钦奈(Chennai)的创新中心(Centre of Innovation),创立的规划不是要做为产品本土化的前哨站,而是要成为全公司新产品创新的来源。该公司对创新的态度是真正全球性的,由各地的工程团队构成网络,相互合作。印度创新中心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有强大的工程人才。几年前,赛门铁克副总裁山塔努•高许(Shantanu Ghosh),指出「来自我们印度创新中心的真正创新的数量」。
与此同时,思爱普透过「全球生态系统」(Global Ecosystem)计划,一直在建构一个全球研发网,向分散各地的个人与组织征求创意,并提倡多元化。来自新兴市场地区的思爱普研发工作,具有全球的重要性:它在特拉维夫的技术中心,已跃居创新的最重要位置。思爱普的共同CEO施杰翰(Jim Hagemann)在2011年指出,在以色列的研发团队已经「变成有点像是最前线,新创意在那里进行测试,然后变成技术,它做得很成功。」
的确,以无形产品为主的公司,拥有地理上的灵活性,可利用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他们的业务不是倚靠实物材料,例如有形的原型和实验室设备,因此,合作的科学家不需要聚集在同一地点。
然而,美国有一批成立不久的数字企业,虽然往往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却还没有好好运用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知识来源;它们的研发工作主要还是在当地进行。我们的研究探讨了一系列这类年轻的企业,从居于探索新领域最前线的企业(脸书、salesforce.com和LinkedIn),到一系列的「独角兽」,也就是快速成长的新创企业,如市值已超过十亿美元的Dropbox和Docu Sign。它们的共同点何在?迄今没有任何一家掌握了全球知识「热点」能提供的机会。
脸书近来将眼光望向硅谷之外,但它的研究仍在发达国家进行。它的伦敦办公室代表它的第一个国际化行动,任务是仿效在总部进行的工程工作。云端服务供应商Salesforce.com相信平台导向的研发效率,这需要集中式的工程方法。
当然,新兴市场也有自己的挑战。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员工快速流失,以及关键知识外泄。(文化的、地理的、技术的)距离可能导致工作没有达到标准。麦肯锡顾问公司(McKinsey)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较小和较年轻的企业对于到国外进行研发很谨慎。但同一研究显示,这些挑战是值得的:在该研究中,所有的高绩效公司至少都有一些研发是在国外做的。
这些企业最终都将面临与探索创意有关的重大决定。企业的成长需要一套广泛的新构想。我们的研究显示,它们必须考虑技术能力以外的因素,并学习如何克服向全世界广求知识的挑战,包括解决他们将在新兴市场面对的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