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及无所不在的广告语向我们暗示,如果愿意,我们可以获得想要的一切:你能够取得成功。你能够享受健康的生活。你能够拥有一位情投意合的伴侣。你能够培养出幸福又聪明的下一代。你能够得到亲密朋友。你能够变得富有。你能够开豪车住豪宅……而且,是同时拥有这一切!现实可并非如此。同时拥有一切是一个令人热衷的幻想!但终究只是幻想。你认识那种事业取得骄人成绩,家庭关系和睦,有大把时间与孩子相处,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定期与朋友碰面,爱好文化,游历众多国家,每日晨昏自省,外语能力出众,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还能保持每天8小时睡眠的人吗?肯定没有,因为这根本就是玩笑!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对这种理想趋之若鹜。要达到这种理想有什么办法吗?
大多数人相信,财富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至少,通过其行为可以判断,他们就是这样想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与经济学家阿兰•克鲁格曾经就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更多财富会带来更多幸福感的设想广为传播,但通常只是一种想象。只有对那些薪资微薄的人,更多的收入才能明显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因为这样他们可以负担那些为生活提供巨大便利或使生活更为精彩的东西,如一辆汽车或一次旅行。但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按照调査研究的结论,更多的财富则无法使幸福感获得提升。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不能通过物质的改善,而只能依赖内心的发展来获取更多的幸福感。
在美国,100位亿万富翁(按照福布斯财富榜,每位至少拥有1.25亿美元财产)与100位从电话黄页中随意抽取的普通人的幸福感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67%的超级富豪和62%的普通人表示自已感到幸福。即使是彩票中奖者,他们的幸福感在开始猛涨之后,最多半年时间也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达到一定收入后,幸福感不会随收入增加而提髙的主要原因有3点:
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很多人也会把它看做“饱和法则”。经济学家称之为“高斯第一定律”,它讲的是:随着我们获得某种享受的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增加的部分所带来的享受则随之减小。您可以设想将炎炎夏日里的第一个冰激凌和第二个、第三个进行对比。拥有一辆汽车会带来巨大的便利,第二辆汽车仍然具有明显的附加价值,但是相比之下,第三辆汽车能带来的效用就非常有限了。
与别人进行比较
我们总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判断自己的贫富。随着财富的增加,我们得以进入另外一个社交圈,在这个圈子中,我们再次发现更加富有的人。突然之间我们又会将自己视为穷人。问题在于,我们挣得越多并能够以此来满足更多的欲望时,欲望也在随之不断膨胀,没有尽头。拥有一辆名车的人,会希望自己得到更为名贵的一辆。拥有20公尺游艇的人,会希望换成一艘40公尺的游艇,欲望永不停歇。这表明,我们不仅仅希望自己获得幸福,而且希望能比那些我们认识并与之比较的人更加幸福。可问题是,我们对其幸福感的判断要比他们实际感受到的多。原因在于大多数人总是展现出自己乐观的一面。那位是我的中学同学,她现在事业有成,而且有一位深爱她的丈夫,或者,那位亲和的同事,他拥有一位漂亮的太太,讨人喜爱的孩子,豪宅和游艇俱乐部会员资格。人们也希望获得同样的满足感。也许现在你已经明白,达到一定收入的前提下,幸福感与满足感已经失去了关联。但还是会有一些人坚信,两者息息相关。
责任与烦恼
你所拥有的同时也会是你的负担。百万富翁面对每一次股市动荡都会心跳加速,名下拥有7处房产的人也就需要去解决7处房产所带来的问题,甚至即使你雇用一位管理员,也仍然可能因为时不时要面对难缠的租客和超额的维修账单而苦恼。每一件你所拥有的事物,都会带来相应的责任,哪怕只是让它保持清洁或避免被盗。你所拥有的东西越多,要承担的责任相应也就越多。
今后,物质获取已经不能为你提供比当下更多的幸福了,但我们所有人仍然对幸福和满足孜孜以求,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别的形式和方法将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