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一直是中国企业界存在争议的问题,那就是在东方的土地上,面对诞生于西方文明的公司,企业家究竟应当依靠什么来实现有效的管理呢?东西方管理学融合的基础是什么?
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企业家就应当使用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他们甚至将权谋之术、阴谋诡计包装成为中国式管理模式的精髓,并向企业家推销这些思想。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中外,管理并无差异。既然公司诞生于西方,管理公司就应当全面学习西方企业管理经验,依靠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精神。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
第一种观点很诱惑人,几千年封建专制体制与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天生是权谋动物,情义观、权谋术、零和思维、斗争意识作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深深植根于企业家的大脑中。甄嬛传式的电影电视剧还让我们不断共同温习这些思维。中国企业家与员工很容易接受这样的思想,并在自己的公司里实践这些招式。然而,如果将适用于农耕经济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运用到现代公司的运营中,就像是用马拉火车,不会产生好的结果。中国企业合伙人之间“中国式的离婚”、公司内山头林立,极大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忽视了公司这个种子的基因,对公司的性质理解不够。公司是在市场经济与西方现代商业文明环境下哇哇落地。公司天生与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现代商业文化价值观相配合,形成了统一而协调的系统。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各项管理制度与规范、面向绩效的职业道德文化都是来自西方的规则与精神,它们是市场经济与现代商业文明的衍生产物,是企业家处理公司内部各类关系当然合理的原则。上述西方规则整体的框架是普世适用的,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中国,公司管理的基本规则与精神不应存疑。
第二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忽视了中国文化土壤。中国企业的种子是西方的,但是生长的土地却是东方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历史,它们的理念与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头脑,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定势与习惯。老的思想与观念的改变是极其缓慢的,大多数人茫然不觉,只有少数精英能够看清现代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先进的商业文明与思想理念。“联想不是我的家”这样的争论,说明了中国员工对现代商业逻辑的不适应。
于是,中国企业家面临的难题是,需要以西方规则与精神为企业经营之本,面对的却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股东与员工。
那么,能否解决这一难题,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呢?
茅忠群自2008年起在方太的儒学实践就显得尤其有价值。他提出了“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管理方针。并提出了具体执行的两要五法,“两要”,即以用户为中心,以员工为根本这两条主线。“五法”就是与之相呼应的,教育熏化、关爱感化、礼制固化、专业强化、领导垂范。这样的实践并非做秀,2014年方太全年销售突破50亿元,成为中国高端厨电行业的绝对领导者。
茅忠群管理模式的本质是道家的阴阳思维。将东方文化与西方规则视作阴阳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相互融合,构建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东方文化是一分为二的。其中既有不适应时代的糟粕,也有博大精深的永恒智慧。在企业经营的哲学层面,西方企业的精神根基无疑是基督教,而中国企业无疑要到老祖宗那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企业经营哲学的指引下,运用西方管理方法、体系、流程、制度,实现了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此外,中国特定洞穴期时代背景导致信仰价值观体系的崩塌。面对这个现实,企业不得不承担起社会功能,做企业内部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工作。民营企业在中国土壤之上生存,这个文化价值观的根基当然需要托生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但与此同时,企业家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从微观层面推动中国文化的进化与发展。
然而,这第三条道路并不好走。要求企业家必须拥有双重思维,在两个文化中自由跨越。既能够充分理解与运用西方管理模式与精神,又能够尊重企业内部员工的中国文化头脑与现实。
高明的企业家应当以西方规则与精神管理企业,却又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在东方的土壤上,种出西方公司的好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