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企业女性领袖稀缺的现状分析得还不够彻底吗?难道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我们需要更多女性领袖,无论如何都要让职场更多样化吗?但数据仍然堪忧。数据分析公司Catalyst的研究显示,在标普500强公司中,女性目前只占高级管理层的四分之一、董事会的五分之一,占据最高职位的女性仅有23人,约为最高层的4.6%。
所以我们对此话题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学者称,我们在解释这些数据时,不能含糊其辞。比如,尽管有些女性“选择性退出”去照顾家庭,但她们人数有限,不足以解释清楚为何有权力的女性人数不多。即使最开明的公司,也可能在讨论女性行使职权的恰当时机上,出现深层文化差异。
研究表明,手握权力的女性表现出更多焦虑症状,有权力的男性则较少表现出此症状,原因在于女性领袖被视为反常的一群人,因此遭到抵制。坚定、果决的女性因没有表现出女性特质而受到惩罚,符合传统刻板印象的女性则被认为太温顺,不适合当高层领袖。《纽约时报》和《财富》杂志都提到过,在23位标普500强公司的女性CEO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曾被激进投资者攻击过。相较之下,根据研究机构FactSet和《经济学人》统计,自2009年年底起,仅有15%的标普500强公司遭到过激进分子的攻击。
最近出版的一些书清楚表述了女性高管群体面临的独特挑战。这些书与两位女性CEO有关:雅虎的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和通用汽车的玛丽·巴拉(Mary Barra)。她们都在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行业登上了最高位,而且都是临危受命。这进一步证明了女性领袖往往会遭遇到“玻璃悬崖”——她们只有在公司快要倒闭时,才能得到掌控权。这些书从全新角度诠释了这两位女性高管。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通往高层之路上遇到的不同抵制。
梅耶尔在2012年7月出任雅虎CEO时,雅虎已经近乎无药可救。尼古拉斯·卡尔森(Nicholas Carlson)在《玛丽莎·梅耶尔及其拯救雅虎的斗争!》(Marissa Mayer and the Fight to Save Yahoo!)一书中写道,雅虎由于多年来过于自负且纪律涣散,早在2000年前就开始走下坡路。如今,雅虎的问题已经耳熟能详:缺乏战略重心、官僚作风严重、组织结构混乱、完全没有责任心,以及过度依赖已经难以为继的网络公司支付的广告费。在此期间,雅虎不断更换CEO,但这一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如果说梅耶尔和她的前任有任何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她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具备一个最高管理者该有的勤勉作风,而且她是否有本事管理好公司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她在上任之初就办事不利——取消公司在家办公的弹性政策,还在办公区内为自己的新生儿建了一个育婴室。卡尔森一一列举了梅耶尔的劣迹:招聘决定失误、习惯性迟到、微观管理倾向、不顾及他人感情,并采取臭名昭著的分级制度(stack ranking,指企业在固定时间内,提拔表现优秀的员工,淘汰表现不佳的员工——译者注)。
但卡尔森偶尔也承认,现在就对梅耶尔的表现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他的整体论述都显得小题大作,更何况梅耶尔面临的挑战还很艰巨。所以就算刚上任的梅耶尔把法律顾问错当成IT人才,那又如何?她的古怪大笑与她带领雅虎走向成功的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最近,《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法哈德·曼约奥(FarhadManjoo)等人指出,梅耶尔应得到更多尊重。她让雅虎的透明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很多人认为,减少在家办公时间是正确举措,因为这个正在经历急速重组的组织,需要员工花更多时间面对面交流。她重建或者说接手的公司正在盈利,而且从今年开始重回正轨。这很了不起。
男性会遭到卡尔森恶意的攻击吗?当然,梅耶尔作为一个年轻、漂亮、时尚的硅谷明星,还有在斯坦福学习和谷歌工作的背景,肯定会受到密切关注和审视。此外,她在怀孕时掌管雅虎,进一步突显了她的年轻和女性身份。但我总怀疑,这本书的论调显示了作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女性掌权者的反感。描写一名男性CEO不到两年时间让公司摆脱多年困境、起死回生的书在哪里?
相较之下,在劳拉·科尔比(LauraColby)所写的书《权力之路:通用汽车的玛丽·巴拉如何粉碎玻璃天花板》(Road to Power: How GM’s Mary Barra Shattered the Glass Ceiling)中,玛丽·巴拉受到了更多尊重。我没有在科尔比的书中看到任何有关服饰的描述,她只带领我们回顾了巴拉登上最高位的历程:巴拉还是个18岁的学生时,就开始在通用旗下的庞蒂克(Pontiac)工作。之后,她担负的职责越来越重,各种技能也不断提升,而她的业绩也被大量宣传,最终帮助她在2014年1月获得CEO的职位。
尽管在美国国会委员会质询通用点火开关缺陷之前,她的表现并不合格,但巴拉似乎改正了错误。她在任一年时间里,直面了安全问题,而且通用的业绩表现不俗。巴拉给大众留下了机智、果敢、富有魅力和脚踏实地的好印象。她给通用制定的目标是什么呢?“不再制造劣质车。”你很难反驳这一点。
梅耶尔和巴拉显然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都让多年来业绩惨淡的大企业起死回生。她们都与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较量,破除官僚制度,并带来透明度和责任感。她们都应得到支持,而非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