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是职场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经常会被人误会,而这样的误解尤其会影响到个人及专业生涯。如果感受有误,就可能造成别人不相信你、不喜欢你,甚至完全不把你放在眼里。如果你曾经觉得自己被轻视低估、曾经无意间触怒他人而被骂、曾经碰到过被人误会而让你想大喊「不公平!」,我得说,你的感觉完全正确。我们看待别人的方式,从来就不是公平的,而且整个过程连理性都称不上,而是充满偏见、未见全貌、顽固难改,同时大多数时候(但也并非全部)都是自动而无法控制。
然而,也没有人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有些人就是比别人好懂一些,这些人的表达方式,似乎能让别人比较准确抓到他们的意思。心理学家会说这种人比较「可判读」(judgeable),或是如同性格专家大卫•方德(David Funder)的说法,是一个「好目标对象」(good target)。究竟为什么这些人比较可判读?方德认为,要能够准确评估判读他人,必须满足四项要件。首先,这个目标必须(1)透露资讯,并且(2)确保透露的资讯是有关的。接着,观察方必须(3)察觉到、注意该项资讯,并且(4)正确使用这项资讯。
我们现在先着重在自己(也就是别人的目标对象)能够控制的条件。想让别人正确判读你,就得先让别人得到关于自己的资讯,而且其中应该提供你想传达给别人的特质(举例来说,如果光是知道你是北大的高材生,并无法判断你人缘好不好、值不值得信赖、有没有创意、适应能力高不高)。所以,如果你是个非常内向害羞的人,从来不向身边的人透露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对你的认识就十分有限。(当然,更别提你本来就非常内向害羞了。)这里的危险在于,人们都会自己在脑中填补空白、设想你的完整人格为何,但这很有可能(通常也都是)并不准确。
有些长袖善舞的人就能善用这一点。像我有个研究生时代的同学,他的著名事迹就是谈起恋爱内向得不得了,简直就是一本上锁的书。我有次就问他,这样和女生交往不会有问题吗?没想到他答得也很坦率:他根本就是故意的,因为他发现女生对他的沉默寡言总会有正面的解读。(他好神秘、他一定是个思想很深沉的人,可能以前受过伤吧,我想他一定很感性……)他告诉我,她们心中的那些想像,其实都比他本人的个性好太多了。从心理学家的观点,这有趣极了;但从单身女子的观点,就实在有点恐怖。
让我们先别管我上述那位同学的例子,当个可判读的人(也就是别人能够轻松、准确地了解你)绝对是件好事。研究指出,比较可判读的人心理调适也较佳:比较开心、比较满意自己的个人及职业生涯、与人交往的时间较久也较正面,而且感觉生活比较有目标。他们觉得自己比较算是真正地活着,对自身的了解也比较有自信。这说来也很有道理,如果别人眼中的你就和你自己的感觉一样,你就不用忍受持续遭到误解而造成的不安及自我怀疑。如果大家都能「懂你」,能够提供适合你的各种机会和支持,日子就是能过得简单一点、满意度也高一些。
而你可能也认为,只要是真正认识、有第一手接触的人,就能够看到真正的你?为了找出这个答案,我研究询问了将近400位住宿的大学生,请他们描述自己的个性、再与他们室友的说法相比对,来看看直接认识、又住在一起,是不是真会影响对彼此的看法感受。说得更明确一切,研究想看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室友眼中的你是不是更接近你自己眼中的你。答案揭晓:没错,只是至少要一起住上9个月。就是得花上这么久,才能让彼此的看法开始同步。而且就算到了那个时候,大学生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室友眼中的自己相关性还是低得惊人,大概都在0.2-0.5之间(而完美相关的数值是1)。
至于那些真的很熟的人(比如夫妻),情况又是如何呢?这些人一起过生活、一起体会人生起伏、快乐忧伤,而且(通常)还睡在同一张床上。既然所有最私密的事都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夫妻眼中的彼此,想必都和自己眼中的那个形象相同了吧?
很遗憾。事实上就算是夫妻,看到的形象还是有极大的差异。但有趣的是,这些差异非常规律,而且实在不出意外。有一项研究明显点出了这些差异,该研究调查了44对夫妻,其中大约有一半正在进行婚姻咨询。那些去看婚姻咨询的夫妻(研究人员称为「痛苦」组)比较容易有负面偏见,也就是他们眼中的对方比对方自己认为的差,而且他们也比较容易把婚姻中现有的坏行为怪罪到对方身上。例如老公觉得自己已经很尽责了,这次只是偶而忘了倒垃圾(谁不是呢?),但老婆却觉得老公真是不负责又不贴心,居然让她(又一次)得要收拾烂摊子。
至于那些没去看婚姻咨询的夫妻(称为「平和」组),则比较容易对彼此有正面观感,也比较容易宽恕对方。所以在老公忘记倒垃圾的时候,老婆会觉得他只是一时忘了,但很能体谅他是工作辛苦,而且那些聪明认真的人不都有时候会忘记杂事吗?
或许你会觉得前一组的老婆才是对的,后一组的老婆这么委屈实在太笨。但这里我并不是想强调谁对谁错,事实上只要是偏见,不论正面负面都可能是错的。(只不过,婚姻中的负面偏见显然比较容易让人需要找上婚姻谘询,这也值得好好想想。)但整体看来,不难了解为什么朋友和恋人之间常常有误解,而让人际关系(这也是我们终极成功和快乐的关键)变得压力重重。
但你可能会想,如果连夫妻(或是室友,甚至是领导一群沟通专家的主管)都无法了解彼此,我又怎么可能真让老板看到我的潜力,或是让同事知道我真的很认真呢?
这里的第一步,就是要先了解我们其实都不够注意他人,而且很多时候都只是靠着假设。
在1980年代,心理学家苏珊•费斯克(Susan Fiske)和雪莉.泰勒(Shelly Taylor)就想点出研究发现的一项人类特质:人的思考只会到自己认为必要的程度,而不会再多。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个思考认知上的吝啬鬼:《耶诞颂歌》里的吝啬鬼有着大把金钱,却连多买一块取暖的煤都不肯,而我们则是有着大把的认知及处理能力,但不到真的必要却也不愿意动用。做事的时候,我们多半想用最简单、有效率的思考过程,原因不是出于懒惰(虽然也有一点),而是出于必要。我们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情会发生、什么事情要注意、了解、处理,不该把所有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一点不留地全力以赴。
人类的思想就像任何其他复杂的过程一样,必须在速度和正确性两者之间做出妥协。快了,就可能犯错;而要又完整又仔细,就得花上大把时间。正如费斯克后来所言,人类是「机动的策略家」(motivated tactician),会依据动机来判断应该要轻松而快速、还是努力而准确。因为很多时候只要靠着「感觉」就行,所以我们会选择速度快的方法。
身为思考认知的吝啬鬼,最爱的取巧工具就是捷思法(heuristics)和假设法。捷思法指的是像「比较容易想到的事,就是比较常发生的事」这种经验法则。换句话说,如果我问你「你叔叔常生气吗?」而你一下就能想到许多次他生气的例子,你可能就认为叔叔确实满常生气。但如果你连一次都想不太起来,可能就觉得他明明就很温和。捷思法就像是大多数的经验法则,通常都是对的,但也有可能有例外。
请以直觉告诉我,以下哪件事比较常发生?是被雷打到、还是被鲨鱼攻击?大多数人会以为被鲨鱼攻击比较常发生,但事实上在中国每年大约会有5,000人被雷击中,但被鲨鱼攻击的却只有10到15人。(在国家地理频道鲨鱼周的网站上还有一项有趣的资讯:在1996年,总共只有13个人遭鲨鱼攻击受伤,但有43,000人因为马桶而受伤,2,600人因为室内空气芳香剂而受伤。)
所以,究竟为什么我们以为鲨鱼会比闪电、马桶或空气芳香剂更危险呢?原因就在于只要有人遭到鲨鱼攻击,一定会上新闻。大家都觉得鲨鱼攻击实在太恐怖(可能得归功于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于是做成新闻报导十分吸人眼球。但相较之下,我们就很少在新闻上看到有人被雷击中,或是滑倒在马桶上敲到头,或是……而至于怎么因为芳香剂而受伤,你懂的。
至于思考吝啬鬼的另一项工具:假设法,也有各种变型。「假设」这件事,会影响观察者看到什么、如何诠释及记忆,形成他们对你的印象。比如有些普遍、自然而然的假设,别人大概就是会这么看你(而且他们几乎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做这件事):
他们会依据过去和你相处的经验,判断你应该是怎样的人。
他们会相信你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并依此形塑后续观感。
他们会根据你看来所属的团体,觉得你与其他成员类似。
如果你有某项非常正面的特质,像是聪明、美丽、风趣、仁慈,他们就会觉得你应该还有其他正面特质。
你可能和他们有同样的意见、感受和缺点,但伦理标准及能力就很难说。
所以,就算是第一次见面的人,认识时也不会真的是从零开始。早在双方开口之前,对方的脑中就已经开始填入许多关于你的细节资讯。知道这件事,你就能有个心理准备,知道大概得要面对什么。此外,如果能预先知道对方的好恶、优缺点,也就更能预期对方对你的观感。
面对这一切,除了被动接受,也能主动出击。举例来说,如果能强调所属的团体、或是自己的优秀特质,就能得到正面的刻板印象或是晕轮效应。也可以努力从头打造好的第一印象,将这件事的效益放到最大。另外也可以尽量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如果你已经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被人误会,或是想要别人注意到你已经有了什么改变,都有策略可以让他们更新对你的想法。但不论如何,还是得先知道自己在其他人眼中可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