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三本书,恰好都是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本写华为《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一本写谷歌《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破解世界最顶尖公司的面试密码》,一本是写以领英(Linkedin)为代表的硅谷互联网公司《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
人与组织,人与公司的关系,是一切管理的核心,最终也是一切商业的核心。
《以奋斗者为本》就是一本资料汇编,包括任正非讲话及华为重要会议纪录、内部文件,从中可以看到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方法演变。
其中有一段话选自2000年的一份内部管理文件,给我很深的印象:
华为是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现在正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谈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者、创业者们的个人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管理的必然之路。
另外一点令我有些意外的,是华为所坚持的管理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任正非2007年时认为“领袖不要太懂技术,但要懂方向,要看清商业目标,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要跳出技术思维圈子。”华为拥有跨国公司中最庞大的工程师团队之一,但任正非在2012年时强调了“工程师执政”的害处。
这些观念过时了吗?因为这与我们对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理解似乎完全相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的作用往往非常突出;在公司上市,规模做大后,为了保持活力,强调内部创业团队及内部创新者,腾讯的张小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硅谷的创新能力是建立在技术的指数化进步之上,摩尔定律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中。
谷歌重视员工个体的自由发挥,2013年以前曾允许工程师用20%的时间开发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是因为谷歌相信,把那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招到公司来,就是为了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揭开了谷歌招聘人才的谜底,谷歌的面试官用看似稀奇古怪的“脑筋急转弯”式的选题,让面试者陷入永远没有绝对“正确答案”的种种假设和分析中,从而试图窥到面试者的发明创造的天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于谷歌来说,创造力是一个人力资源的概念。
谷歌前任CEO施密特在其《谷歌之道》( How Google Works )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时代正在经历一场权力的转移。在公司外部,权力正从公司向消费者,在公司内部,权力从公司层面转向有创造力的个人和小组,他们可能创造出世界级的产品,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一点,在美国和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中目前得到了验证。
对于谷歌来说,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吸引聪明的创意者(smart creatives),施密特甚至认为,今天公司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吸引聪明的创意者,并且创造一个环境,让他们做大。为此,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改变,公司的组织管理也会发生改变。谷歌热衷于形成小团队,创造偶遇的连接,激发合作与创意的不断涌现。相比之下,谷歌似乎在营造一个生态组织,华为在打造一个军团。谷歌在偶然中追求必然的进化,华为在必然中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
谷歌是从独特的技术洞察创造卓越的产品,追求的价值是最优化(用户)增长,而不是销售额;了解竞争,但不跟从竞争。而华为追求的是财务数据的成长;华为强烈希望赢得任何竞争,哪怕开始是一个跟随者。
正是因为开创型员工在科技公司中如此重要,吸引和留住这些优秀人才,成为硅谷公司,也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核心的人力资源命题。《联盟》认为,“硅谷成功的来自于这里的公司与员工建立联盟的方式。”由于公司权力发生转移,在一个技术驱动的多变商业环境下,为了适应快速的创新,优秀人才在不断涌现的初创公司之间快速流动,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形成社自己的社群,包括了潜在的、在职的和离岗的人才。
所以,对于谷歌来说,创新的源泉是给予创新者以创新的自由,去思考那些不可想象的事情,从而创造需求。对于华为来说,是用创新的方式,在确定的市场上去满足客户的需求。谷歌与华为相比,很难说谁更高明,因为最高明的都是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方法。华为曾经最有效地利用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即“实行普遍教育的人口大国下的规模化研发低成本。”
谷歌和华为的人力资源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华为已经重视前瞻性的技术研发,正在拥抱互联网,从B2B到B2C,也许华为会重新思考小公司时期的美丽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