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在职MBA喝彩三声!我必须承认,这可能不是那种你每天都能听到的话。但是,为什么全日制MBA能收到所有的赞誉,而在职课程却只能面对相当尴尬的沉默,即便两类毕业生拿到的学位通常都是一样的?
在一家提倡全日制学位的杂志上写这件事似乎有些奇怪,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为什么在职MBA一直是MBA界的“灰姑娘”?这种状况能改变吗?应该改变吗?
我突然觉得确实有必要说一下这个问题。过去10年中大家学到的经验是,MBA市场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弹性;应该更好地利用科技;应该更让人们负担得起;应该确保学员在课程结束时能获得一份工作。此外还有一点是,传统MBA课程的女学生太少了,有证据表明在职MBA也许有助于平衡男女比例。
不过,最终令我确信在职MBA应该被重新审视的一点是,多年前我听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前院长金•克拉克(Kim Clark)说过的一句评价。哈佛商学院的MBA课程在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的全球MBA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克拉克说,学生拒绝进入哈佛商学院不是因为要去其他商学院,而是因为他们不愿失去工作中的绝佳机会。
随着全球各地经济复苏,企业出高价留住人才,这显然会成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他们甚至可能会为了留住人才,为读在职MBA的员工提供资金支持。
当然,这种想法并不新鲜。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的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Fuqua School of Business)在十几年前就推出了跨洲MBA课程,时任院长雷克斯•亚当斯(Rex Adams)把针对近三十岁经理人的在职学位形容为“切中了他们的脉搏”。
为了迎合这个市场,商学院还推出了其他一些非常成功的在职课程,它们通常被称为“行政工商管理硕士(EMBA)”。例如,在ESE商学院(Iese Business School)攻读“马德里EMBA”课程的学员的平均年龄为31岁,与那些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全日制MBA学生的年龄差不多。而且,无论说起哪所商学院,从法国到澳大利亚,在职MBA与EMBA项目都在迅速发展,而全日制学位则陷入困境。
当然,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有些最负盛名的商学院——哈佛和斯坦福最为明显——只开设两年制的全日制MBA。但是,并非只有这两家美国学校是大牌学校。如果你去中国,名声最大的两所学校是清华和北大,而在这两所学校攻读MBA的学生大多都是在职,这在中国很普遍。
那么为什么在职学位如此不受重视呢?我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在职学位往往是本地课程,在晚上授课。但是这些课程为什么不能像顶尖的EMBA课程一样,分单元、分地点开课呢?完全没有理由。富卡商学院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我可以想象出几个富有进取精神的商学院联手推出双城、甚至跨国学位。为什么在职MBA不能在芝加哥和纽约轮流进行周末授课呢?或者在巴黎和伦敦开课呢?
第二个原因和品牌有关。MBA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可以说是因为它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学位品牌。但是,在过去几年间,EMBA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溢价品牌,这主要得益于商学院推广这一品牌的方式。
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西班牙IE商学院、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凯洛格管理学院(Kellogg)等机构,如今正在尝试运用与管理硕士(MiM)相同的营销手段。那么在职MBA为何不可呢?
显然,名字也是个问题——在职MBA需要重新命名。AMBA(阿尔法MBA)或许可以,或者MBA-HF(精英专属MBA)也不错。可供选择的名字数之不尽。
当然,接下来还有一个确保溢价和提高品牌认知的杀手锏,一个在EMBA市场行之有效的高招:提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