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科技的发展所赐,现在,我们对待网页内容的处理,就好像它们「常驻」在特定页面上。我们的编辑程序和内容管理工具,鼓励我们把网页视同熟悉的印刷文件模型。但其实,网络和印刷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你的数字战略上,万万不可把两者等同起来。
在你制作内容时,你不必花太多时间思考所有那些新外观尺寸和装置类型,就能够了解「一个页面无法维持不变」的观念。内容会「常驻」(live)在许多不同的荧幕和简报上,而适用于PC荧幕的内容份量和类型,并不同于最适用于智能手机或智能电视的内容份量和类型。布局、设计和呈现内容的方式,必须因不同平台而异。
连结装置的未来,是「组块」(chunk)而非页面里的内容。你可以针对特定平台,动态锁定小型、分立的内容物件,然后立即将它们组合成新储存区。出现在特定荧幕或介面上的内容类型和份量,将由一套规则来界定,而这套规则的资讯则来自中介资料(metadata)。内容会摆脱页面,并「常驻」在许多不同的地方。
内容与外观分开处理
当我们拥有的全是印刷文件(或网页)时,我们很容易因为混合外观、样式和内容而侥幸成功。问题是,针对某样文件在单一平台应有的外观,而作的决定,不一定适用于需要常驻在多个平台上的内容。管理过印刷至网络(print-to-web)工作流程的人都知道,这需要排除专为印刷而定的样式决策,然后重新应用,以适合网络用途。在只有印刷和网络的时代,混合做法可能会侥幸成功,但是那种方式未来不会管用。
连结装置的世界意味着,我们必须开始进一步区分内容与形式外观。我们的内容不能拥有只适用于一个平台的内嵌式外观呈现标记(presentation markup),相反的,我们需要确定,样式决策是以具有平台中立性的语意中介资料(semantic meta data)所制定的。
问题出在人身上
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对程序与工作流的看法。特定的开发方式──不论是响应式设计(responsiv edesign)或是另一项技巧──都是有用的技术解决方案,但它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同所有重大的科技创新一样,这项挑战的核心在于问题的人为层面。创造和发布内容的人需要采用新工具和新方法,以协助了解数字出版和印刷如何不同。我们的内容管理技术和工作流程也需要调整和发展,以便让使用者能够预想,他们的内容在不同的装置上会获得怎样的运用。我们需要关于内容出版的新思维方式,好让内容创作者清楚知道,所谓「网络不是印刷」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