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在规画供应链时,大多倚赖「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来评估可能的选项。但是,这个方法低估了「弹性」的价值。结果,采用这种模型的公司,供应链在正常状况下,确实精简而且低成本,可是一旦发生意外状况,却会变成昂贵的钱坑。
采用DCF模型时,要先预测需求(通常,是把不同情境下的预估销售量加以平均),然后乘以产品单位价格,再减去制造成本,得到的盈余再进行调整,以估算未来现金流量,最后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将预估的现金流量依据风险折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制造地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成本。 而「实质选择权评价法」能估算供应链的弹性有多少价值,以及直接而非远距管理生产状况的价值是多少,两者都用金额数字来表示。这样的「弹性」,会如何影响本地制造可能产生的价值?你可以延迟生产订单,直到对需求量掌握较佳时再下单,如此就能降低存货不足或产量过剩的风险。
若运用DCF模型,来适切评估在本地制造增加的价值,则必须调整折现率,才能反映风险几乎已完全消除。然而,选择适当的折现率,往往只是靠猜测。这时候,「实质选择权评价法」便可派上用场。只要简单地调整一下需求数字的发生机率,这个方法中的相关折现率,便可反映零风险。若要求出折现率,并不需要另外进行一连串的估算,在计算实质选择权时,就可以自然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