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尼采因下面的主张而恶名彰昭:「世上没有事实,只有解释。」理解是一回事,但没有客观的事实,他的评理似乎明显充满谬误。然而,如果此一主张用于描述人类心理,恐怕未必有错。换言之,若他的意思是,人们经常混淆事实和个人诠释,那么他确实点出了问题所在。
我的上一篇文章中主张,承认无知(脱口说出「我不知道」)是智识诚实的象征。但明显地,很多人确实懂一些事情,少部份人也确实懂得很多。挑战在于如何区分二者:你如何辨别他们是真的懂某件事,还是假装很懂?
哲学家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个问题,也提供了很多答案。我想当各位站在饮水机和坐在会议室时,反思哲学家提出的答案,或能从中受益;甚至(更频繁)的套用它。
或许智识论中最正统的解释为,知识经证实为真的信念。据此,一人可以主张,如果信念事实上是真的,而且可以证实它为真,则某人的信念即为知识。马克可以主张史蒂夫操弄他的销售数字,如果:(1)史蒂夫确实操弄他的销售数字(真实条件);以及(2)马克有充份的理由相信史蒂夫在操弄销售数字(证明条件)。
如果马克证明信念的理由是,史蒂夫是个浑球,而且看起来鬼鬼祟祟,这样的论述让会让我觉得他无权主张他知道史蒂夫揑造数字;即便史蒂夫确实有揑造数字。马克有权用揣测、推断、假定之类的方法,指出史蒂夫正在进行不法的事情;但他无法合法主张知道他有这么做。类似地,一名经济学家用错误的理由推论经济将衰退,也不能宣称他知道经济即将衰退。即使人资主管预期应征者会有好的表现,也不能因为他和她的儿子同一天生日,就在雇用他时说知道他会有好的表现。
接下来的问题很明显的就是「怎样才算证明?」关于这点没有标准答案,我也不觉得我们需要有。我反而相信知识的经验法则──简单的追问,有助判断如何处理某人提出的主张。当某人提出一项主张时,简单追问他是基于事实或是解读(如主观判断);然后再接着询问背后的理由。之后,就由你自行判断,根据你得到理由,决定此一主张的可信度有多高。
假设你和同事外出用餐,某人不经意提及:「马克斯自大、不诚实、控制欲又强。」这是事实吗?还是主观诠释?这项对同事的强烈指控背后理由为何?除非要求提出合理的解释,否则餐桌上的其他人之后对马克斯的看法,很可能受此没有根据的指控影响。受此先入为主的想法影响而评判马克斯,我相信对他而言很不公平。而且不要忘了,哪天你可能就是马克斯。
其实只要常问:「你怎么知道?」不只是好事,更是对的事情。
对很多人而言,这可能是个理所当然的主张。但我经常在许多场合目睹,明显是自我解读的主张,却呈现得像事实一般,我很担心,听到的人会信以为真。所以,当你因为觉得我在说些很明显的道理而把这篇文章摆到一旁时,请先做个简单的测试,问问自己:「我怎么知道自己真的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