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失败是成功前无法避免的环节。例如,你学滑雪时,总得摔上许多次,才有办法轻巧地从山坡上滑下。然而有些时候失败可不是件好事,比方说,你必须赶上客户的最后期限,或达到水平以上的质量,这些时候失败就不妙了。可惜很多经理人不懂得分辨何种失败是可贵的学习契机,哪种会造成实际的伤害,也因此员工不清楚何时能冒险实验,何时又该谨慎行事。对经理人与员工来说,分辨失败的差别,要看组织是处在执行模式还是创新模式。
我去年在硅谷任教时,再度想起了这个差异。旧金山和圣荷西一带,有成千上万的新创企业,以及数十个由世界各地的知名公司设立的创新「前哨站」。我与这些致力创新的人们交谈,最吸引我的,不是他们对成功的说法,而是过程中帮助他们成长的失败经验。在硅谷,失败是象征荣誉的徽章,和成功的先决条件,绝非见不得人之事,这在其他创新温床也是如此。对这些创新者来说,成功的公司与成功的事业,都需要一连串持续不断且迅速的实验、测试、假设和支点。这表示不可能有人第一次就做对,就算做到第二或第三次也未必成功。正因如此,大家看重失败的过程。
相对来说,我大部分职涯中接触的老牌公司都不再进行创新了,而是聚焦在执行他们已经知道如何进行的业务。因此,执行过程若是失败,很可能造成损害,商誉受挫,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因此尽管专注执行的高级管理者口口声声说,失败也没关系,他们心里并不这么想。正如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典型的执行机关)有人告诉我,「在这里我们要保证自己人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领导人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接受或抗拒失败,而是清楚分辨自己是在执行模式还是创新模式。执行模式表示已有一套成熟的标准操作实务,必须在误差最小的状况下执行。当然一切还可有改进余地,但只能以谨慎明确的方式,在受控条件的环境中进行。这么一来基本操作不致中断,于是失败必须简化到最小甚至完全消除。
另外,来看看创新模式。如果是处于创业模式,此时,标准并不存在,而且最佳实务也还在持续寻找与测试。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尝试新想法、新格式与新程序,给失败多一点空间,才能学到什么可行,什么是行不通的。一旦聚焦变得清晰,经理人就可以更轻松传达何谓面对失败的适宜态度。
很多成熟企业带着执行模式的心态,因此在创新之路颠簸难行。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与新流程需要经过失败,然而在这些公司里并不受鼓励。例如在某家大型金融服务公司,高级管理者不停谈论创新,然而送上的提案与项目,若是无法在两个月内达到现有产品的获利门坎,就遭到裁撤。把获利标准设得那么高,等于变相阻止手下团队开发原型与测试,因为实际上谁都不允许失败。
在另一方面,许多新创企业试图扩大规模时常常碰壁,因为他们不懂得转移到执行模式之后,对失败的容忍度应该大为限缩。以某间我在旧金山湾区合作过的小型太阳能新创公司为例,经过许多试误的过程,这间公司生产出有用的产品,也开始获得收益。但他们并未着手打造严格的业务与营销流程,反而容许某位经理(也是元老级员工)一再错失业绩目标,还鼓励手下的业务员去「实验」不同的的销售方式与价位。在公司演进的这个阶段,支持失败模式是不恰当的时机,结果公司后来碰上严重的现金问题,无法利用成功的产品赢得大笔收益。
没错,所以,是的,失败是很重要关键,让人学习、成长,并找出真正有效的方法。但不论你打算庆祝或严惩失败,请先确定此举能为你带来期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