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现在正想雇佣某人、决定是否相信某人或考虑与某人建立业务关系,你对人的判断能力越强,结果越好。可惜大部分的人就是无法深入了解其他人。心理学家过去数十年所做的研究,已经指出我们在评估别人时,常犯的各种盲点、偏见与判断错误。大部分的研究的重点,都放在我们看到或听到信息之后如何解读的一些心智过程。但是,有些错误可能远在那些过程之前就发生了,可能在我们一开始为了解别人所问的那些问题,就可能有麻烦了。
当你想要了解别人时,该问什么问题?多数人都有自己常问的问题。大部分我听到的都是开放式的问题:「你最大的优点与弱点为何?」「你未来五年想要做什么?」「你的动力是什么?」有一些较老练的人会问一些与行为有关的问题,比如说:「告诉我你曾经…的时候」。这些听起来都很不错,不是吗?现在,扪心自问,你是否曾经在别人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当中,真正了解那个人。有多少次,你因为别人的回答而认定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后来却发现这些回答一点意义也没有?多数人会问一个类似上述的问题,接着就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似乎很满意他们已经听到想听的话。事实上,他们丝毫没有更了解对方。
根据我过去十二年从事访谈评估的经验,我发现主要原因是,上述这些问题所得到的第一个答案并没有太大帮助,有时甚至毫无关系。但是大部分问话的人只单纯地接受他们听到的话(无论好坏),却没有追问下一个问题,就直接问下一个在他们问题清单上的话题。
然而,了解一个人的关键却在你接下去追问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大家之所以未提出好的后续问题(或根本没追问任何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许多面谈者并未真正专心倾听,因此无法询问更进一步的后续问题。想要问出好的后续问题,你必须非常专心听受访者如何回答你原先的问题,接着再根据他的回答来追问。第二个多数人不愿意继续探究的原因,是害怕冒犯对方。但是,维持礼貌并不等于让另一个摆脱问题。
继续追问会帮助你发现你真正想知道的事。只要保持好奇心,你会很惊讶你所发现的事。以下列出三种类型的后续问题,有助于你更加了解一个人:
1. 再问一次你原先的问题,但略加修改。不要害怕问两次同样的问题。如果我面试时,对方避开我的第一个问题,或是没有正面回答,我通常会说:「让我换个方式问你…..」这么说很有效,因为你传达的意思是,你不会让他轻易逃避问题,但是也替他保留面子,至少你的话暗示你的第一个问题可能表达得不够清楚。这么做可以有效得到切题的答案,你真的可以从问答的内容来预测对方的行为。
请小心:一定要改变第二个问题的问法,否则看起来就有些针锋相对了。关键是以另一种方式来问相同问题,而且清楚宣示你正在如此做。
2. 将对方的所有答案串联起来。我最喜欢用来了解别人的策略之一,是将他们的回答连结到先前他们说过的事情。我并不是想要抓到别人撒谎,而是要建立他们每个答案之间的关联。善于判断别人的人,很自然就会这样做—他们会认真听,再将听到的东西与之前提到的其他内容连结起来。问某人这样的问题:「喔,那就跟你…的时候一样?」或是「这就是你刚刚说….的意思?」这样除了让你更了解这个人之外,还可以让他知道你真的在听,而且实际上也可能对受访者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因为他原先可能根本没有发现你指出的连结性。这样你才能综合讯息,并非只是听而已。
请小心:过度使用这个技巧,可能会让你看起来像是警探在寻求「逮到你了」的时刻。避免说类似:「但是你刚才不是这么说的…..」的话,我的建议是综合资讯,而非质问。
3. 追问答案的涵义。如果对方的回答并没有透露太多信息,或者给的是非常安全的答案,你怎么办?比方说,当被问到最大的弱点时,对方说;「我是完美主义者」或是「我是工作狂」。不要只是接受答案的表面意思,应追问答案内含的意义,以便能真正了解对方。对于自称是完美主义者的人,你或许可问:「你的完美主义在工作场所如何展现?」或是「你的细节导向会造成何种后果?」而且不要到此为止,应持续询问有关内含意义的问题,直到你满意已得到想知道对方的事情为止。 请小心:当你询问回答里内含的意义时,应避免像诉讼律师一样,把这些询问变成引导性问题。相反的,你应该是真的想要了解这些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 拟出一份好的问题清单,只是进行深度访谈的第一步骤,唯有后续问题才能真正让你知道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