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比机器人更擅长做什么一文中,我们看到人类和计算机是如何以各种有趣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目前各界大肆讨论未来机器人会把大家的工作抢走。这股热潮主要是回应以下两者的内容,一是艾瑞克‧布莱恩尤夫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所着、深具洞察力的新书《第二次机械时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另一项则是牛津大学玛丁学院(Oxford Martin School)的研究报告《就业大未来:工作有多么容易受到电脑化的影响?》(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zation?)。前者认为,数字科技和机器人学的进展速度飞快,因此「从律师到卡车司机等所有类别的职业,都会受到破坏。企业会被迫作出改变,不然就会灭亡。」后者则宣称,在接下来的七到十年之间,最多达47%的美国工作会受到机器人和自动化的影响。
尽管情势看起来似乎完全无望,机器人学和相关科技的进展,其实对于本地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有正面的影响,并且能够维持和创造工作机会。在已开发的经济体,机器人学和相关科技的进展,甚至引发了工作从海外回流的趋势,也称为「包给机器人来做」(botsourcing)。这一波透过机器人自动化而把生产带回母国市场的潮流,可能会对价值高达1,180亿美元的印度资讯科技业,形成单一最大的破坏性威胁。越多的流程能够自动化,就越不需要工作外包给劳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其他亚洲国家也开始严肃看待这项威胁。全球最大的电子承包制造商、以制造iPhone而闻名的富士康(Foxconn),最近宣布将在美国宾州投资四千万美元设立新工厂,使用先进的机器人,并创造500个工作机会。
特斯拉汽车(Tesla Motors)由于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机器人自动化制造设备之一,因此完全在美国生产电动车。
上述的这些案例,都是因为机器人学和自动化的进步,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准上升,因而打破了通过外包来降低成本的承诺。总部位于纽约州罗彻斯特(Rochester)的外包企业萨瑟兰全球服务公司(Sutherland Global Services)表示,它把资讯科技工作移转到开发中国家,可以帮客户降低20%到40%的成本;可是如果运用自动化软件,搭配位于美国的员工,完成涵盖大量结构化资料的工作,成本降低幅度就高达70%。 –
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保罗‧克鲁曼(Paul Krugman)在其著作《期望递减的年代》(The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中写道:「生产力并非唯一最重要的事,不过就长期来看,生产力几乎是唯一最重要的。国家长期改善生活水准的能力,几乎完全依赖其提高每位工作者产出的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利润的增加(或者减少),与每位工作者的产出呈正向关系。把工作转移到劳力比较低廉的地方,是短期内改善获利的一种方法。但长期来看,如果要提高生产力,科技是更值得信赖的方式。 2012年3月,亚马逊(Amazon)宣布以7.7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齐法系统公司(Kiva Systems),这是一家仓储自动化机器人公司。2013年10月,亚马逊执行长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特别提到,他们已经「在三个仓储配送中心配备了1,382个齐法机器人。」不过,亚马逊持续大量增加这些配送中心的员工数量,去年在美国便增加了两万名全职员工。今年,亚马逊宣布会新增2,500名全职的美国配送中心员工时,强调这些工作比传统的零售工作薪水高出30%。执行良好的科技并不只是取代人力,而且让他们更有生产力。 对于经理人来说,工作移交给机器人的趋势会让大家改变想法。与其把营运迁移到工作成本最低的地方,大家应该要思考哪些部分可以自动化,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结合人力与机器人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