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什么公司,都希望员工能全心投入。毕竟,员工如果全心投入,就不会只是应付了事,而会付出更多心力。全力投入的员工也比较不容易想要跳槽,也会散发出正面能量,这有助于让其他员工及顾客的心情更好。
想要提升员工投入的程度,方法之一就是打造像「邻居」那样的同事关系。
探究各式不同关系的研究显示,我们可以将世界分成几种不同的关系。其中我认为有三种在商业环境里特别重要,我称它们为:陌生人、家人、邻居。
所谓「陌生人」,指的是彼此没有密切关系的人。如果我们需要这些人协助,就付费请他们帮忙。至于「家人」,则是彼此有密切关系和联结,愿意帮忙做任何事,而且常常不求回报。介于陌生人和家人之间的是邻居,也就是彼此关系还算密切,能互相帮忙,但也希望有所回报。
如果在工作场所全是陌生人并非好事,因为那样的话,所有的互动就都是「有付钱才有服务」的交易模式,而且除了规定的工作外,不会有人愿意多做一些,好让企业完成目标。此外,全是陌生人的工作场合里的社会环境,也无法促进员工到公司工作意愿。
同样地,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如果整个公司就像大家庭也并不理想,因为有些员工可能不会尽全力工作,形成一种既没效率、也有损士气的工作方式。毕竟,工作当中也需要一定的情感界线。
相较之下,如果是与邻居相处,我们从长期来说会设法做到礼尚往来、两不相欠。就像是有一份契约,大家有共同的愿景,也同意尽力工作,朝共同的利益迈进。
在健康的工作环境下,这种像邻居般的员工会努力工作,也知道公司会照顾他们,因而感到很安心。这些员工愿意为彼此提供合理的额外时间和心力,因此公司能迈向成功。
想让工作场所具备「邻居精神」有几种方式,但共同的核心就是要让员工知道公司极为看重他们。上市公司特别需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它们的焦点通常都放在提升每季盈余。
提升「邻居精神」的方法之一,就是员工培训。许多公司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给员工,让他们培养与工作或是个人相关的技能,这表示公司很重视员工的长期最佳利益。在这类训练机会上的投资,远低于寻找人员以接替离职员工的成本。
第二种提升邻居精神的方式,在于定期让员工与管理高层直接接触。若要让员工觉得彼此是邻居,就必须让他们感觉到公司知道他们是谁,而且公司不只在意所有员工,也在意他这个人。如果员工和公司管理高层毫无接触,即使公司某个事业单位内部可能有邻居精神,但仍会感觉与公司其他单位隔绝,没有连结。
营造邻居精神的第三要素,则是必须要有共同的目的。住宅区里的邻居之所以有凝聚力,是因为大家希望能创造一个社区,而这个社区能造福住在里面的人。同样地,企业内部也需要有超越个人的共同愿景。举例来说,在我任职的德州大学,我与行政人员合作,让各个不同单位(例如营造、紧急服务、电力)与本校的使命重新连结,好让这些单位也觉得自己是学校里较核心的一分子。
最后一点,所有经理都应该留意,是否有警讯显示公司正从「邻居型」,退化成「陌生人」的集合体。显示邻居精神降低的最明显警讯就是,员工开始用各种理由逃避参与公司的大计划,而只想做自己受指派的狭隘任务。他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借口,只管自己的工作,而不管公司更大的需求。如果发生这种情形,经理就得重新采用上面的几种方式,告诉员工公司重视他们,并且提醒员工他们也是公司整体使命中重要的角色。
想维持邻居精神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及资源,但这些投资很快就会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