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性较高的客户群,新公司就比较容易在市场站稳一席之地。而新兴经济中刚刚形成的中产阶级,正是这样的一种客户群。
原因为何?第一,随着他们的经济情况好转,难免急于添购新东西。他们虽然还买不起真正的顶级品牌,但仍愿意多花一点钱,购买在他们心中接近顶级品牌的产品。第二,也因为他们还无法负担那些高利润率的顶级品牌,所以对于必须取得足够现金来支应高额固定及变动成本的既有公司来说,这些人并非理想客户群。但是,这种客户群对创业者来说却处于「甜蜜点」之中(sweet spot;编按:指相关所有条件的搭配都处于最理想状态)。因为这类顾客的财力和人数已经足以推动新创公司成长,但还没有富裕到引起既有公司的兴趣。
成立时间不过4年的中国智能型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就找到了这样一个甜蜜点,结果席卷整个智能手机产业。有评论者认为,小米不过就是苹果公司的中国仿冒品,而且这种批评也非空穴来风。有些人指出,小米的产品发表会就是会让人觉得很像苹果公司的。也有人点出,小米的作业系统MIUI和苹果的iOS有些很相似之处。除此之外,小米的产品效能在业界属于前端。这些线索都可能让我们认为,小米正在和顶级智能型手机大厂正面竞争。
然而,如果观察小米的整体商业模式,就会发现它和那些大厂大为不同,而且极具破坏性。首先,小米不像苹果瞄准高端客户,而是主要锁定想买到高品质手机的青少年,而且溢价不太可能会高,小米的售价至少比苹果低了60%。这几乎是项不赚钱的决定。这招真是巧妙。小米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要用如此低的价格卖出高品质手机,小米每款产品的市场销期都比苹果产品要长。平均来说,手机业者每265天就会推出新款产品(低于2009年的平均345天),但小米两年才推出新产品。另外,其他厂牌是靠着高售价来支应最新元件的高成本,但小米的定价却只比总成本高一点点。由于元件成本在接下来两年内可能降低超过90%,因此小米可以维持原来的价格,并赚取价差。这套获利公式和苹果相反,苹果总是在推出新机型时取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必须不断推出新机型,才能维持高利润率。
情况已经很清楚了,一种做法是靠着元件大幅降价来获利,另一种是靠持续开发产品的新特色(而且,迟早这些特色与功能会超出大多数手机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因此,前者那种商业模式的破坏性创新潜力已经非常明显。
也许有人会担心,其他低阶竞争者可能很容易就模仿这种巧妙的商业模式,而为了先发制人,小米用了一种创意十足的方式,创造出一点苹果那种著名的神秘感。基本上,小米锁定的是付不起高价、但很重视地位的青少年,而小米营销手机的手法,就和营销人员推销摇滚乐团演唱会门票的方法如出一辙。想买小米的人,通过线上零售网站Flipkart,会有一段很短的限时预购。预购者必须在开始销售之前上线至少两小时,而且只有前两万名幸运消费者有机会购买。而出于人性,这种购买经验虽然很糟,却会令人更想要得到小米手机。
经由这种很适合扩张进入其他新兴市场的商业模式,小米在2014年几乎达到了要售出6000万支手机的目标。面对这种破坏性创新,各大手机厂商一开始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并不打算认真打击小米,因为小米的顾客能负担的价钱无法让大公司获利。现在小米逐渐成为重要的竞争者,各大厂仍然没有太大的因应动作,只是推出成熟旗舰产品的简化版,像是苹果就推出iPhone 5c。然而,随着iPhone 6之类的新机型在较高端的市场推出而大受瞩目,这些简化版手机在观感上就是过时产品,常常最后也只能黯然下场。
因此,小米绝不只是个仿冒品牌,而是所有智能手机大厂的棘手挑战。小米持续在新兴国家瞄准新兴中产阶级,借此扩张,如此就能靠着它的利润率及获利方式而避免竞争。只要这家破坏性竞争者持续采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很快就会改变整个行业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