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间逐渐兴起「失败会议」(FailCon)的风潮,这种会议是「让新创企业的创办人研究自己和其他人的失败,为成功做好准备」。失败的价值已经变成了硅谷的口头禅。一般认为,失败是一种极端形式的实际教育,当以正确的方式实施的时候,能够让你迅速地学习与成长。
不过,就算是新创企业的圈子对于失败充满了热忱,失败通常还是会有一种挥之不去、见不得人的感觉:跟你尝试过但没成功不太有关系,比较跟你是个「输家」有关。最近为了拙作法文版翻译而进行的一趟旅程中,我遇到了好几十位专业人士,他们都抱怨自己的国家,对于失败有特别严重的「一旦失败,那就结束了」的态度。无庸置疑地,这样的现象并不只限于欧洲;大致上来说,几乎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失败都还是一项禁忌。
不过,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少数不幸运的人,才会经历到失败这件事情;如果我们诚实以对,失败其实是事情持续不断(虽然很少会危险到要致命)的状态。事实上,有可能你已经失败过,或者不需要多久就会体验到失败(或许你有某一项产品上市,销路却不好;升迁时轮不到自己;搞砸了一次报告;或是其它各种失败可能性当中的任何一项)。下列跟读者分享,如何充分利用失败经验,把它转变成未来更大的成功。
承认创新需要失败。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的当今世界里,如同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莉塔.冈瑟.麦奎斯(Rita Gunther McGrath)所描述的,成功的企业必须把创新融入到自家的标准流程里。可是,任何类型的创新都包括了风险和尝试新的事物,如此一来便会导致失败。100%的成功率代表说,你完全都没有尝试任何新的事情。因《精实创业》(The Lean Startup)一书而享有名气的作者艾瑞克‧莱斯(Eric Ries)表示,目标是要创造一个「最低限度的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假以时日,你可以期待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从某些方面来看,这样的做法是一种重新拟定:并不是说你创造了某样东西(比方说产品或服务),结果没有成功;而是你稳定地改善了一连串的初始作品。
接受你自己的失败故事。之前,当我着手写一篇文章,写到参与美国金融市场的某号人物时,提到他在金融危机时遭到起诉,之后又被免除了起诉罪名。结果,我从他妻子那里收到了一份愤怒的短信,信中写着:「你为什么一定要提到这一段?」对我来说,这么做是理所当然,既然这位人士在他自己的书中描述到这段经历(提供了最深思熟虑和扣人心弦的叙述),我完全没有想到他们仍然还在试图遮掩这件事情。不过,习惯(包括要看起来好像很完美的需求)是很难打破的。
这就是为什么谈论到失败时,会吸引到这么多注意力的原因了。在期望听到凯旋者叙述胜利的世界里,谈论失败还是很令人惊讶。部落客詹姆斯‧艾尔塔裘(James Altucher)以几近骇人听闻的细节,描写了个人事业和生活上的失败,包括赚了好几百万美元,然后又完全赔光的两度经验,创造了一群狂热的粉丝。 基金管理人盖‧史拜尔(Guy Spier)在其著作《价值投资人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当中,描述了从商学院一毕业之后,自己就接受了一份工作,后来才发现效力的投资银行竟然行事有违道德原则,没多久公司就每况愈下。虽然他并没有参与不法的行为,可是因为履历上的污点,他受到了羞辱,竭尽心力面对自己天真无知的后果。大家可能会因为他们犯的过错而对于他和艾尔塔裘有所评断。可是,由于他们是叙述故事的人,我们便能够借由他们的角度来观察发生的事情,掌握他们赎罪的完整力量。(艾尔塔裘目前从事写作,比以往还要成功。而从1997年开始,史拜尔便根据由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启发的谨慎原则,经营自己的投资基金。)
了解失败是个持续的过程。认识到失败并不是「一旦发生了,就大势底定」的现象(你登山,然后一直待在山顶的状态)是相当重要的。相反地,失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今年春天,在同一天里,我之前申请的两个不同的研究职位都被拒绝。这件事并不表示我不成功;从其它指标来看,像是写书、演讲、担任咨询顾问,还有在商学院里教学,这些事我过得还可以。可是,挑战性的目标就是如此:那些在你驾驶舱外头,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按自己意思发生的事情。如同研究指出,目标应该是要犯下「新的、不一样的过错」。而且,如果我们想要让其他人尝试的时候会更安全一些,我们就必须愿意以现在式来谈论失败──而不是很久以前,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已。
我们都喜爱「失败的」创业家反败为胜的故事,我们难以抗拒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凯文‧希斯卓姆(Kevin Systrom)把他不太成功的位置打卡应用程序Burbn结束,调整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Instagram,或是创办了Pinterest 的班‧席柏曼(Ben Silbermann),一开始设计的移动购物网站Tote的业绩摇摇欲坠。失败让成功变成可能,不过并不是因为到了最后可能会赚大钱。相反地,失败开展了对话,显示我们并不需要完美;事实上,我们无法做到完美。我们需要诚实和公开地谈话,让我们自己为人所知,以便能够在各自适当的背景里了解失败和错误。我们不能害怕承认这一点,如果我们持续成长,失败就不是异常现象。每一天,失败都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