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司的员工与其他公司的招聘人员交头接耳、更新自己在求职网站的资料、或者只是与竞争对手公司的员工私下交流,这些行为会让你付出多少代价?时下流行的两项应用程序叫车服务Uber与Lyft之间的争战,引发各界用不同方式,来计算积极挖角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
科技新闻及媒体网站Verge报导,Uber派出持有手机预付卡和信用卡的「品牌大使」,他们会向「Lyft与其他竞争对手叫车,并招聘这些公司的驾驶,同时采用多项预防措施,以避免被发现。」CNN Money引用这份报导,并指出Lyft的内部数据显示,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8月之间,有5,560件的叫车服务被取消。Uber承认有征召一般乘客加入战局:「我们近期甚至进行一个计划,利用数千名乘客来招聘其他众多平台的驾驶,每招进一位愿意尝试Uber的驾驶,乘客就可赚进数百美元的Uber额度。」
其中很有趣的一点,不在于Uber该不该节制自己激进的挖角行动,而在于这件事突显的现象,也就是对所有企业来说,策略的成功愈来愈取决于公司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且与产品、服务、品牌市场上的优势同样重要。
会提到战略性人才限制的,往往是彼此连结的庞大全球供应链,以及高技术知识的工作,例如软件工程师与研究科学家。然而,Uber与Lyft的故事发生在地方性服务的共享经济里。每一座大城市都有数百万人在开车,Lyft和Uber真的有必要担心竞争对手挖走一些驾驶吗?有必要,因为合格又有动机提供共乘服务的驾驶数量有限,而这些驾驶是Uber和Lyft与顾客交流的唯一渠道。找到好的驾驶,就等于掌握了市场。彼得.拉姆斯特(Peter Ramstad)与我合撰的《人力资源之外》(Beyond HR)一书中,描述康宁公司(Corning)在1990年代,如何借由掌握一小群合格又关键的工程师,主宰中欧的平板玻璃制造。因此,这样的现象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这种现象变得愈来愈普遍、快速,而且更加多样。
试图阻止激烈挖角的行为,愈来愈徒劳无功。美国速食业者Jack-in-the-Box的员工,在上班时间就能够和麦当劳的员工聊天,某家公司的工程师轻易就可以和竞争对手的工程师牵上线。捷步(Zappos)不再使用制式的招聘讯息,改为设立一个「内部人士」网站,给那些「有一天可能会有兴趣来捷步上班的人」使用,好让他们「订阅、保持联系、用真实姓名与样貌和真人谈话,有机会认识我们,也让我们有机会认识你。」微软公司为了替内部的Kinect for Windows团队招募工程师,使用名为猪群(The Swinery)的餐车,供应胡椒培根,佐以各种酱料,像是起司酱、甜辣酱、花生酱、枫糖酱、巧克力酱。这辆餐车午餐时间就停在奥多比(Adobe)和Google公司附近,车上的员工就是微软的招聘人员。
所以,Uber与Lyft应该停止把重点摆在这类招聘活动是否合宜,而是要问一个更加关键的战略问题:Lyft或Uber(或是其他人)会不会替驾驶制定出最佳的「价值主张」?这可能已经在发生了。随着这场争端渐渐平息,Uber与Lyft双方都试图说明自己是更加关注自家驾驶福利的一方。
所有领导人在面对关键人才时,都必须问自己上述那个问题。正如共乘驾驶人员一样,科技让公司的关键人才很容易就能得到其它工作。Glass Door)Monster.com、Linkedln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人力仲介公司。更近期的例子则有Mediabistro.com的AgencySpy频道,提供一系列的Cubes影片,介绍各创意单位的工作空间里真实的工作人员。此外,你手下的人才将会有愈来愈多不同且容易取得的工作机会,而且跳脱传统的全职工作模式。
在共乘制度中,驾驶只要触碰一下手机,就能找到新的工作机会并跳槽。今日,通过传统就业市场的束缚,以及奖励、升迁、公司文化等人力资源实务,你的关键人才也许看似安全地隔绝于外界。不久之前,计程车和汽车接送服务业者也是这么想。如果你还把心力摆在如何阻止员工利用上班时间找其它工作,那么你就完全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你的关键人才代表你的战略实力,但你的战略能让你公司成为关键人才的最佳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