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话设计师卢克.罗博伍斯基(Luke Wroblewski)完美地捕捉了一个谜团:我们要如何解释“Android用户的不积极使用神秘现象”(Android Engagement Mystery)?
数字会不会说谎。Android作业系统的销售量相较于苹果(Apple)的iOS有五倍之多。做为“分享器”,Android的确占了主流地位。然而,事实上观察所有有意义的数据都会发现,相较于Android的用户,苹果的用户更确实而显著地积极投入在使用电子商务、浏览网页及应用程序(Apps)的服务。
在今年美国感恩节假期“黑色星期五”特卖期间的网络购物和流量中,以Android为线上交易设备的比例为4.92%,两年前的同一时间比例则为1.43%;另一方面,苹果iOS所占的比例则如撑竿跳般,两年内从3.85%跃升至18.46%。此外,Android只占了Adobe电子杂志下载量的3%,其他的97%几乎完全归功于iOS。
说得残酷一点,也就是说虽然Android的移动设备卖得不成比例的多,却被使用得较少。到底怎么回事?这可是攸关数千亿美金的问题。很肯定的是,亚马逊(Amazon)与微软(Microsoft)必定对这情势正投注不成比例的注意力与财力。
这个神秘现象,深究之下也没有这么神秘:设计出好的通讯设备,并不等于设计出好的使用者体验。设计出好的使用者体验,也不等于设计得让使用者会积极投入去使用一个设备(engagement)。尽管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设计者、产品经理和营销部门的人会把上述这些都混为一谈,实际状况却显示,纵使用户有意义、积极投入的使用行为,能确保好的使用者体验,好的使用者体验却并不一定会带出使用者积极使用一个移动设备的习惯。
举例来说,相较于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或是LinkedIn)可能代表了较没这么令人愉悦的使用者体验,但他们想要促成的用户积极投入使用行为可能会包括让用户在这些社交网站上花更多时间、心思,并投注更多的关心。换句话说,使用者体验和“有效使用体验”(utilization experience)不同,且应该被区隔开来,并分开测量/检视。如果要用一个粗略的类比,就像是一个人花钱买了很多很多的书,并不代表这些书他都看完了。或者说,一个人拥有很多朋友,并不代表他和朋友间都有好好培养、经营和尊重彼此之间的情谊。
没有人会否定,苹果已将好的使用者体验奉为其设计文化的企业信条。然而,它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苹果所推出的产品、服务和行销活动均会同步考量到使用者积极投入使用的可能性—下载音乐及应用程序、虚拟个人助理Siri、游戏等等。所谓的积极投入使用,指的是人们从移动设备所提供的使用者体验中,选择获取有用之处的方式。积极投入使用代表使用者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所做出有目的的选择。积极投入使用的概念在我们的脑门上敲了一记,提醒我们获得注意和采取行动是不同的两件事。
我会说,苹果在设计使用者体验时,已将驱策使用者积极投入使用产品这件事,设定为核心要务。相反的,Android的使用者体验(UX,是user experience的简称)设计,则停留在仅让使用者有机会积极投入使用产品。“驱策”和“提供机会”两者间的差异,对于解释统计数据上所显示的“有效使用的差距”,有很大的助益。用另一种方式来说,苹果的使用者体验设计,显得较鼓励积极投入使用产品的报酬率(Return on Engagement,简称ROE),而Android则强调使用简便性和机会。若使用一个粗浅的类比,苹果在做的是“主动积极的邀请”,而Android所提供的是一个更“被动的选单”。
如果把使用者积极投入使用的习性,看成只是使用者体验的其中一项特色或功能、而不是一种定义明确的敏感度,会是你的损失。说得形而上学一点,在一个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里,创新者所面对设计上的一大挑战,是要如何集结最好的人才“积极投入”于一项刺激使用者更“积极投入”的任务。为了让用户更乐于投入使用你的产品,你必须要跟在设计使用者体验时一样,发挥等值的创造力和独创性。十年前,企业因为轻忽“介面设计”对成品的重要性伤到自己。在今日,创新人士会因错把“使用者积极投入使用”当成整体使用者体验的次要环节而再度伤到自己。别犯这样的错。投入更多心思,想办法让你的顾客更投入吧!